风暑湿燥寒是自然界五种常态,但是太过就被称之为“五邪”,自身的不足也可以产生“五邪”,也是风热湿燥寒,其中又以寒气尤为常见。中医文化应对寒气的方法很多,比如有一种树皮入药就是一味散内外寒气的中药,可以温通内外,温经通脉,祛上肢臂膀风寒湿,散血中寒气,温通心肾。
这味中药就是桂枝,是肉桂树的干燥嫩枝,了解中医文化的朋友或许知道#中药#桂枝是散表寒之物,其实它散里寒之力也深受重视,并且在经典典籍中多有记载。
中药桂枝
桂枝与肉桂同源,桂枝是嫩枝,而肉桂是老皮,肉桂引火归元的用途无可替代,而桂枝也有类似的温通之用,《药品化义》中提到“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本草再新》又补充“温中行血”的功用;而《金匮要略浅谈注》中更是说“桂枝于阴阳内外无所不通,尤妙”。典籍中关于桂枝的论述太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
一、桂枝发散外寒。
桂枝特点是“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它的发散之力较麻黄缓和,但不论表寒、表虚都可使用桂枝。感受风寒而正气足的人,不出汗、头身痛,可用桂枝配合麻黄。
桂枝与肉桂同源
感受风寒而自身平素虚弱的人,用麻黄则发汗之力过强,可以改为桂枝于白芍的配伍方式;平素就气虚易感之人,外感风寒不仅要发散风寒,还要益气固表,可用桂枝与人参、黄芪同用。
二、桂枝祛臂膀风寒湿。
桂枝既能发散在外的风寒,还能温里而散内寒,并且可以温经散寒,尤其是上肢臂膀的风寒湿更适合用之,一般来说通俗说的“风湿”是由风、寒、湿三种因素,偶尔也见热的因素,然而多数是其中一种表现更为明显。
偏于风者,以痛处不固定、游走为特点,用桂枝与羌活、独活、麻黄较为适宜;偏于寒者,多以痛为主要特点,常用方法是桂枝与附子、细辛同用,但是两味中药都是剧毒之物,非专业人士不好掌控;偏于湿者,多以重着为特点,以桂枝配伍苍术、薏苡仁为宜。
感受风寒可用桂枝解表散寒
三、桂枝温通血脉。
桂枝是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类似于肉桂“宣导百药”之能,多在除寒的基础上配合活血之物同用。尤其适合于女子受寒而表现出的经期亚健康。
女子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而经期延后、量少,甚至是痛,可用桂枝与桃仁、川芎,这就是《金匮要略》中大名鼎鼎的“温经汤”;每每经前有痛属于寒凝瘀滞者,可用桂枝配合桃仁、芍药、生地。
四、桂枝温经散寒。
桂枝温经祛寒,并且“领药至痛处”,因此寒邪困于经络,中医文化前辈称之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因此对寒邪在经络,气血不通的手足厥寒,或腰腿、足、肩臂有痛,口不渴之表现,《伤寒论》中有个知名方法叫做“当归四逆”,就是桂枝、当归、芍药、细辛。
桂枝
五、桂枝温脾胃,除寒气。
桂枝散里寒还善于散脾胃中的寒气,适合于脾胃受寒的亚健康,寒邪直中脾胃,从而有痛、吐、泄的表现,可用桂枝、陈皮、生姜,既温脾胃又理气疏导寒气。
脾虚且有寒湿,从而吐泻、肚子胀,可用桂枝散寒、白术健脾、藿香除湿、木香理气;脾胃虚寒而痛,可用桂枝、芍药、饴糖、生姜;脾胃寒凝伴有气滞,可用桂枝、厚朴、枳壳、苏叶。
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很多桂枝的用法
六、桂枝振奋心阳。
中医前辈形容桂枝的此类功最经典的语句是“桂枝振心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伤寒论》中用桂枝、人参、阿胶、麦冬的组合,适合气血不足较甚而不足以养心、心阳不足者。
现代常用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以桂枝、茯苓、白术的组合,适合于心阳不足而水肿、心悸者;以桂枝为主,配合黄芪、党参、川芎,适合于心脾气虚的心悸、心阳不足。
接连说了这么多桂枝的用途,也得让大家了解下它的弊端,那就是桂枝因为助热、温热才能散寒,也正是因此所以不论内外有热邪者不可用;桂枝温通血脉,所以有活血之功,因此有出血、血热妄行、经水过多之人以及宝宝在肚子里的准妈妈不可用桂枝。
体质不同适用的中药也有不同
再者桂枝如果用多了也会因为发散而有头中晕眩、眼睛感觉干涩、咳嗽、口渴、小便灼热的表现,因此就一般情况下根据寒的多少以及体质用3至10克足矣。
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却可以发散风、暑、湿、燥、寒中的风寒,尤其是内外之寒,这一发现归功于古代学者的智慧,我们也该传承这种精神,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