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孩子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及社会支持的地方。
但是有的孩子却总是独来独往,他们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回家,甚至集体活动也总是不参加。孩子不合群,对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父母应该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尊重天性,正向引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要尊重孩子,不要去强制性管束孩子。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你要去了解他们,善意的跟他们相处。
其实,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独处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别人一起玩反而会不自在,相对被动。
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体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质,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加以引导。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优秀,散发自己特有的气质,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孩子也会更自信,利于他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
2. 给孩子更多的爱,充实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现为胆子很小,性情也比较软弱,因为他们感受到的爱不够多。
对这种孩子,父母、老师应该给他更多的关注和亲切的关爱,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只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对亲人朋友、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与小伙伴相处时才能放得开。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过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励他大胆探索,勇敢尝试,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尽情地探索。让孩子自己做,他的能力会慢慢提升。
3. 克服依赖,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为对家长过于依赖,缺少基本的独立自主能力,这主要还是归结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包办替代过度,导致孩子丧失了锻炼自己、肯定自己的机会。
内心强大的孩子,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保护自己,这样他们不会害怕。
而相反,心理根基搭建在父母身上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找不到自己了。不知道怎么说话,甚至走路都不知道该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
请积极地鼓励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件事。这样做能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让孩子自己尝试处理一些事。因为在他们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与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4. 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宅在家里,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孩子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如果爸妈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们在闭塞的地方就会产生拒绝交朋友的想法。所以平时爸妈要记得带孩子多出去转转,比如多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
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孩子出现不合群这种情况,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冷静下来,仔细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对孩子成长道路的一种考验。我们需要正确的去引导孩子走出孤僻的环境,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合群的能力,比如适当地采用“放养”教育,让孩子成为受其他小伙伴欢迎的宝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