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若是之后一切如常,

今天距离2022年高考,

已经不足40天了。

在微博话题#2022高考倒计时#下的热门里,有这样一句话:乾坤未定,珍惜当下,你我皆是“黑马”。珍惜大好春光,此后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都将会铺垫你的不悔青春。

注意到清秀的胜利(化名),是海岸君第一次踏入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治疗室外的“考试勿扰”与有些嘈杂的病区格格不入。胜利今年高三了,和妈妈一起住进了这间方舱医院那天,她在方舱医院里迎来了期中考试,小小的治疗室为她辟出了一隅安宁

她不知道的是,那天目送她进“考场”的,还有一位高三学生的妈妈:龙华医院医疗队副领队,同时也是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的陆巍。看着胜利努力不服输的样子,陆巍一下子想到了在家的儿子,眼泪差点没忍住。两年前新冠疫魔肆虐荆楚大地,她义无反顾跟随上海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雷神山,而这次孩子冲刺的关键阶段,作为母亲,她又一次“缺位”了

在天华路方舱医院的护士站,海岸君请到了两位“高三妈妈”,请她们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

01

讲述人:张女士,胜利的妈妈

4月17日入院,4月27日核酸第一次阴性

我和女儿住在普陀区,自从小区封控后,就足不出户了。后来,我们楼栋里出现了核酸阳性,这户人家马上就被隔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感染,在15日开始咳嗽。我请小区里志愿者送来了抗原,自测是阴性。

16日,楼里又做了一次抗原,我和女儿测出来也是阴性。那天,社区还发了蔬菜。当天晚上,女儿开始咳嗽,我也发烧了。于是,我报告了居委会,请志愿者送来了抗原,这次显示“两条杠”。社区马上安排了我和女儿的核酸复核,结果是阳性。17日晚上,我和女儿就被转运到了金华路方舱医院C舱。

疾控部门通知我们的时候,我和女儿赶紧收拾了行李,带了点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女儿带上了几乎所有的复习资料。因为我们不知道会去哪里,也不知道要待多久。

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胜利(化名)在床边上语文课

我女儿在普陀区一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就读,她属于非常愿意读书的孩子,学习基本不用我操心,老师布置的功课也都能完成。她在班级里还是名列前茅的,到年级里稍微逊色一点。她的语文、数学还好,英语不太行,“加三”科目选择了地理、历史和生物。她的目标是西北政法大学,孩子喜欢法学专业

18日星期一,女儿开始发烧,一直是38.2℃。可她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我问她能不能坚持,孩子点了点头。我找到了大白,问他们能否安排一间安静的房间和一张桌子,让我女儿考试。他们很迅速地就帮忙协调好了一间治疗室,里面还贴上了“考试加油”,那间治疗室离护士站不远,大白告诉我有需要就及时找护士,这让我很感动。

我刚刚(指27日中午12时许)拿到了这次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说实话,我有点接受不了。以前我女儿的语文成绩能保持在年级前10%,这次一下子跌到了中游,她之前一模也不是很理想。其实,她那天考试时候还是发着烧,前一晚做作业做到了凌晨1点,尽管一整夜都在喝水,热度退了点,但也有37.6℃。考完后,女儿告诉我:“妈妈,这次我考得有点不理想,语文有道10分的题目没来得及做。”

当时我和女儿说,没关系,来到方舱医院能完成考试已经很棒了。我不能当着女儿的面表现出不高兴,这样她会更加没有信心的。

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龙华医院医疗队员辟出一间治疗室作为女孩儿复习的自习室

我和女儿进入方舱医院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很关心。女儿每天清晨7点15分要开始上网课,一直上到12点。中午有1小时可以吃饭,下午1点要上到晚上7点,然后有一小时休息时间,晚上8点后还要上一个半小时网课。方舱环境还是有点吵闹,女儿基本上戴着耳机上网课,老师有时也会提醒,别一直戴着。班主任也会经常给我打电话,了解女儿在这边的心理、情绪。

为人父母,

当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

是女儿能健健康康的就好。

我希望我和女儿能早点回家,尽管家里也还是上网课,但是毕竟安静些。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女儿能早点回到家里的话,我相信她能调整过来

02

讲述人:陆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医疗队副领队

明天是她和“战友”们出征满月,她的儿子在徐汇区一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读高三

那天,听到舱里的医疗队员跟我说,

有个高三的学生第二天要考试,

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儿子。

我拜托队员们,

无论如何都要找一个地方,

能让这个孩子安安静静地读书。

我自己也是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是很能够感同身受的。寒窗苦读十二载,现在正是最吃劲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多帮一点,就一定要多帮一点。我的小伙伴们都很给力,我也祝福这个姑娘能在出舱后尽快找回状态,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我在家时会和我儿子开玩笑说,高中三年,你有两个学期是在上网课,真是读了个“函授高中”。

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当时武汉什么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报名了,作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的一员,在2月15日驰援武汉。孩子爸爸是龙华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本身工作就很忙,疫情暴发后有过之无不及。当时儿子还是高一,那个年龄的孩子待在家,诱惑还是蛮多的,比如电子游戏、上网,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

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陆巍(右)和席丽君护士长都是出征过武汉雷神山的抗疫老兵

援鄂的前两个星期,我都没敢往家里打过电话,不是不想念家人。第一个星期实在没时间想他们、想孩子。我们当时和市中医整建制接手了一个病区,从病床搬运、仪器调试再到收治病人,都是亲力亲为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建设病房和救治病人上。

到了第二个星期,医疗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转了,这时候想给家里人说一下,报一个平安。但当时觉得有点亏欠家里人,尤其是孩子。出征的时候,妈妈年纪也大了,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实际上,做护理工作,能顾上家里的时间一直是不多的。怕打电话听到孩子的声音哭出来,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

我印象很深,2020年2月29日,毕竟四年才有一回,那天我出病房后,太阳还没下山。雷神山医院建在了黄家湖旁,落日余晖洒在湖面上,很美很美。我拍了张照片,思想斗争了很久后,在回驻地的班车上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我简单地问孩子吃得好吗、睡得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线上的课有没有好好上,男孩子可能比较内向,也很腼腆,我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也踏实多了。

孩子的生日在3月,

老公给我发了他当时吹蜡烛的照片,

他知道要是给我发视频,

我一定会哭的。

我当时觉得,16岁是花一样的年华,这么重要的日子没能陪孩子过,对他太亏欠了。但当时也没想太多,站上第一线是我的职责。但我告诉自己,儿子的18岁生日,一定要陪他过

今年2月底开始,上海的疫情已经零星散发了。医院第一时间就开始了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流程的制定,从3月9日开始,我就留在医院了。每天清晨6点多,我就要去两个院内核酸采样点布置工作,之后再去院内的隔离病房,看看疫情防控是否做到位了。我去过雷神山,有经验,有些护士没经历过这些,有我在,她们能安心些。

一直到3月26日,我都没有回过家。儿子没几个月就要高考了,我也会抽空打电话鼓励他。我觉得每天反反复复地唠叨早点睡觉好好休息未必是有效的督促,也就提醒他喝牛奶,说点别的。那天,医院接到通知,组建队伍整建制进驻方舱医院,感觉回到了两年前,马上回家收拾行李。

那两天,我每天都要去方舱医院,做开舱前的筹建工作。我特别担心,回家前都会做好消毒,奥密克戎传染性很强,我千万不能影响孩子。浦东开始封控后,医院担心队员们无法出行,要求医疗队员们住进医院待命。

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陆巍(左)在护士站工作

3月是孩子18岁的生日,

对于他来说,这次是成人礼。

可我还是没能陪在他身旁。

疫情没来的时候,我还和他爸爸商量,要给儿子做一套西装,或许学校举办成人仪式的时候用得到,后来疫情出现了,也没买成。儿子生日那天,我没有给他打电话,甚至没有给他发“生日快乐”,我觉得打出这四个字,真的是很戳心,对孩子亏欠太大了。他最重要的两个生日,我都没能陪在儿子身边,后面的生日,我想也不是我来陪他过了。

我现在也不会过多问他的学习情况,担心的时候,就发个微信问问核酸做了吗,告诉他做核酸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我可以通过他回答的语气来了解他思想的波动和情绪从几句简单的交流中,他也知道妈妈是想他的,是关心他的

实际上,我们对他的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始终觉得他的心智发展健康就可以了。孩子读书的能力和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可能有些孩子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会读书”这样一个阶段,用上海人的话来说,就是还没开窍。他的成绩在学校里并不突出,但他在班级里是个小暖男,从小到大都很乐于帮助别人。

在出征前,我也给孩子的班主任发了消息,告知即将进入方舱医院工作,可能有时没法接电话,拜托老师多关心一下。比如有时做核酸需要下楼,我儿子会不好意思请假,我就请老师多担待。老师也很照顾,比如要早读的前一晚,她会让我儿子把手机静音关掉,第二天她来叫我儿子起床

我们没有给儿子规划过他的未来,

但是他有一天很认真地

和我还有他爸爸说,

如果可能的话,

自己也希望能进医院工作。

后记

采访那天,陆巍听到张女士说,女儿已经有一次核酸阴性了,或许比她先出院,可家里平时只有自己和女儿两个人,平时都是她照顾女儿的饮食。女儿会自己烧饭,可高三考生的时间很紧张,担心女儿来不及。陆巍和队员们从自己的物资里拿出了自嗨锅、饼干等食物,由下一班的医护带进舱,交给了胜利。

女孩,要胜利呀!男生,也要加油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72 字。

转载请注明: 距高考不足40天 我在方舱医院遇见两位“高三妈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