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去年入职的文职人员。决定考文职时,我还是一名在职宝妈,每天上班、带娃、整理家务,学习时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每天晚上学习的时候,只能开一盏不太亮的台灯,不敢有太大的动作,生怕惊醒了身边好不容易哄睡着的孩子。说实话,备考途中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付出终有回报,是坚持,让我打开了“孔雀蓝”的梦想钥匙。
入职后,还没等喜悦消退,一张培训通知书将我送进了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为期一个半月的封闭集训开始了。笔挺的军装、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口号,这一切对我而言都很新奇。可话说回来,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真正的训练是凌晨5点等着掐线的被褥;是不能有杂物的柜子;是睡眼朦胧的早操;是上气不接下气的3公里。
我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挺下来,思来想去,只有笨鸟先飞。我每天比大家早起一会,晚上再加练一个3公里,举着已经麻木的胳膊练习敬礼。经过这些磨砺,我最终以笔试满分、体能测试全优的成绩,荣获了优秀学员。一身迷彩穿在身上,也更加安稳和踏实了。
培训结束后,我开玩笑对爱人说,在你的母校,我赢得这个开门红,还真是缘分啊。玩笑背后,我深深知道,是坚持给了我成就梦想的决心和动力。
工作中,还有一个人,同样让我领略到坚持的魅力。他是我们干休所的一位老首长、原西藏军区总医院检验科主任崔培文。1959年,刚刚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崔主任和爱人毅然进藏,参加原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建设。夫妻俩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远比他们想象得更加艰难,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除了身体的不适,还要克服物资的匮乏,夫妻俩常常因为一口菜相互推让。3年后,大儿子出生,夫妻俩根本没时间照顾,只能把孩子寄养在沈阳的亲戚家。他们最高兴的就是收到沈阳的来信,信中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滴:翻身了,会爬了,牙齿长出来了,能走路了......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他们只能靠想象陪伴孩子长大。孩子18岁那年也参军入伍,转业时,他本可以回到沈阳,可还是选择了父亲曾经服役过的城市——拉萨,继续传承父亲的那份坚持。崔主任一共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西藏,小女儿在沈阳,在他家的墙上,分别挂着他们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女儿一家的合影,因为至今为止,他们一家还没有一张完整的全家福。父子俩60年的坚持,凝结在那条巍巍天路之上。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终会在某一天,绽放出磅礴的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李骄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