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前几天陪女儿逛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着走着突然摔了一跤,吓得哇哇直哭。

这时走在后头的爸爸赶忙过来,只见他一手拎起小男孩,开始破口大骂:

“不是叫你走路要好好看路吗,怎么还摔倒,看我下次还帮不帮你。”

看着小男孩满脸委屈的样子,真令人心疼。

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很多父母本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断去纠正孩子、限制孩子。

不少在父母看来是“教育”的做法,事实上却伤孩子最深。

要知道,教育一点也不简单,也不是单靠妈妈一人就能搞得定。

想真正教好孩子,爸爸不能缺席,更不能缺少用心的学习。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传统家庭中,“女主内男主外”,爸爸大多都在外头打拼,心安理得地当“甩手掌柜”。

可美国一项调查显示:

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中国击剑名将奚泽玉曾做客《谁是我家人》,谈及童年父母离异的过往时。

一说到爸爸从小陪在她身边的次数极少,她忍不住哽咽。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每每看到自己带的学员有爸爸亲自帮忙铺床、买东西时,她更是心生羡慕。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在她的记忆里,爸爸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想起,心里满是遗憾。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源自于父亲。

妈妈的存在,是孩子的乳汁、营养,而爸爸的陪伴,则是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和慰藉。

无数研究表明,爸爸带大的孩子,更乐观、更自信,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

前段时间,5岁的温州小女孩金睿萱火了。

刚刚过完生日的她,在诺大的滑雪场上帅气地完成一系列动作。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别看她小小的身躯,蕴藏着大大的能量。

自一岁半起,她跟着爸爸上雪场,两岁开始正式学滑雪。

发现她有这方面的天赋,爸爸二话不说,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全职陪她练习。

一年365天,有超过300天都能在雪场上看到他们父女俩的身影。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别人夸小金睿萱聪明、优秀,是杠杠的明日之星,殊不知,她的成就背后是爸爸的奋力托举。

一位好爸爸,从不是靠金钱或物质来维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相反,只要每天投资一分钟、一次用心的陪伴,或一件简单的互动玩具便可以。

只有和孩子维系真正有意义的接触,孩子才能深刻感受到来自爸爸的爱,相信“我能行”、“我值得一切最好的”。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演员杨玏在《出逃两日又如何》中,发出一番让人感同身受的慨叹:

“得到父亲的认可,才是终极的认可。

这比外人说一万句夸赞的话都来的更重要。”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天生热爱表演的他,有无数跑组经验。

即便名气远不如爸爸杨立新,但爸爸那句“嗯,(我觉得你)基本可以独立了”,便是自己努力最好的注脚。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很多父母,特别是爸爸并不知道。

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他一句肯定和夸赞。

父亲口中说出的“你很棒”、“你很好”,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动力,人生最美好的高光。

热播剧《人世间》,三儿子周秉昆不如哥哥姐姐那般聪明伶俐,位高权重。

多次被爸爸打击,他自尊心受挫,自卑得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真实心声。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但爸爸临终前对他的那番肯定,瞬间化解了他内心的委屈和难过。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如果说爸爸的否定、忽视,是他一生难以磨灭的伤痛。

那来自爸爸的认可,一洗他内心的阴霾,甚至成为他往后余生为之努力的信念。

即便年迈的父母双双离去,他也一如既往地心甘情愿为家人付出,无论什么时候,都在默默守护这个大家庭。

《爱的艺术》中,作者弗洛姆说:

“妈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

父亲象征的,是有威严的标准。

他的赞赏,无疑是在传递一种肯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

在爸爸这一关,我是合格的,我可以继续闯荡下一关。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和热情,父亲千万不要吝啬自己口里每一句正面的话。

做好孩子的助攻,全凭爸爸充满爱意的肯定和鼓励。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之前接触过一个沉迷手机游戏的男孩,妈妈满心担忧,生怕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结果一沟通,便发现了端倪:

原来,他的爸爸也是手机不离手,下班一回到家就玩游戏。

别人忙里忙外,做饭搞卫生,爸爸动也不动一下,比孩子还沉迷。

听到这样的反馈,多少觉得要改变孩子并不可观。

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爸爸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能教孩子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都知道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给他树立正确的三观。

但爸爸都管不好自己,谈何管好孩子呢?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讲过这样一句话:

“父亲不仅是保护者、教育者,还担任着‘偶像’的角色,是成长的榜样。”

没有谁,比爸爸更能以身作则,用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主持人白岩松在教育儿子上,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因为他家住在高层,所以每次晚上都得坐升降电梯回家。

出电梯后,他还会习惯性按下“1层”,再转身离去。

面对他这个举动,儿子深感不解,便问起原因。

他平静地对儿子说:

“因为大家都是晚上才回家,让电梯下去,是为了方便在1楼等电梯的人,缩短他们等电梯的时间。”

听他说完,儿子没有再问什么了。

但后来发现,每次晚上回家,儿子也做出和他一样的举动,按下“1层”。

其实他从来没有要求儿子那么做,只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让儿子知道什么是“同理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儿子看到了,便学会了,根本无须他多言。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你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爸爸的自身行为,对孩子意义重大。

90%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榜样的影响。

唯独爸爸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孩子不用教,也会懂得如何效仿。

爸爸的榜样示范,就像是伸出一双无形的双手,一步步牵引着孩子向善、向上。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究竟爸爸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撒贝宁如此说:

“人生的路虽长,但关键的只有那么几步。如果不是父亲的及时引导教育,我的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孩子一路从懵懂到成熟,离不开父母的时刻保守,双手带领。

能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爱是“时间”,能呵护孩子敏感内心的是“认可”,能让孩子学到的美德是“身教”。

愿天下所有的爸爸,都勇于担当,挑起教育的担子。

认真学习,好好成长,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见证他的每一次蜕变。

相信在这份“守护”下,孩子一定能快快成长,一生安心、自信、端庄。

作者 | 哎呀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04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