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秘籍
春捂和秋冻,不是机械的整个春天都捂着或一个秋天都冻着,春捂秋冻也要讲求时间性和科学性才能做得恰到好处。
第一,春捂的学问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认识到,寒从脚下生。一到春季,许多爱美女性早早地卸下了厚厚的冬装,穿起了单薄的裙子、短裤等春装,从中医角度来说,人体的肝、肾、脾经都从脚过腿,受寒对脏腑功能有影响,这样穿着使经脉受寒,从而引发关节炎、妇科病、脾胃功能不良等各种疾患。因此,春天即使要减衣物,也要保证下肢的温暖,春天穿衣应该“下厚上薄”,这样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协调一致。
捂的最佳时机: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几乎都和冷空气到来及持续降温天气有关。如临床数据表明,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人体便已有感应,容易发生;而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在冷空气到临期间会突然发生,住院患者增多。因此春天在气象预报冷空气到来前一到两天,注意不要减少衣量。
如果没有异常的天气变化,天气持续回暖,什么时候应该增减衣量呢?首先,我们要注意日夜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需要捂的信号,而气温15℃则是春捂可以结束的标志温度。研究表明,15℃对老年人和小孩来说,已不构成任何威胁,如果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春捂就可结束了。再者要注意,冷空气过去之后,天气回暖,需要减少衣物时,不能骤然减少,体弱的孩子和老年人,得再捂7天左右,才能适应增减衣物所造成的温差。否则,虽然温度合适,但减衣过快也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第二,秋冻的艺术
秋冻和春捂的温度要求差不多,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体弱之人,在这些温度适宜的天气,不过早、过度加衣,使之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是气温逐渐降低,低于15℃,或早晚温差大于8℃时,应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气候反常,寒流提前来袭之时,此时若固守“秋冻”理念,坚持不加衣,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秋冻的同时还要注意,有些部位千万不能受冻。即腹部、脚部、颈部。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造成胃纳不佳、脾失运化。腹受凉对女性影响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尤其是经期经常受寒,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不孕。 因此为了健康着想,露脐装低腰裤,秋冬季节最好锁入衣柜。脚是人体重要经脉的总汇,且离心脏最远,脚部受寒,影响经络通畅,血液受阻,所以脚受寒则全身血脉不充,严重影响身体机能,病邪常会乘虚而入。所以入秋后要穿袜子,不用凉水洗脚。手足三阳经都经过颈部,且颈部椎体内有很多重要的神经根。颈部受寒,阳经经脉受影响,会对机体的阳气造成损伤。颈部受寒,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和对神经根的滋养。
第三,调节体质,以适应气温变化
很多人恶寒怕冷、免疫力低下,尤其是进入秋冬季,常感到手脚冰凉。这种情况下,除了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保养方法,可以保持气血通畅,促进身体健康。
(1)注意保暖: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太紧的衣服束缚身体,妨碍血液循环。
(2)运动调节:进行适当而有规律的运动。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人一整天都感觉活力充沛、精神抖擞,这样就不会觉得寒冷。爬楼梯和原地跳跃等都是适合学生和白领的运动,对这些人群因长期坐着不动造成的阳虚,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饮食调节: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葱、小茴香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多食维生素E、烟酸、B族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坚果、胡萝卜等可扩张末梢血管。
(4)中药调理:去正规中医院找医生咨询调理。虚寒体质的人常用的调理方药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理中汤等。
(5)按时吃饭:按时按量吃饭,不过度偏食,不可以减肥,这样可以增加身体的脂肪储存量,从而有效维持体温。
(6)热浴:热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以在浴盆里加入活血的中药如红花、川芎、艾草等,或者加入植物精油,并轻轻按摩,对活血暖经都很有好处。
养生知识问答
西安陆女士:“春捂秋冻”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益,那婴幼儿能不能也遵照这样来穿衣服呢?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专家答:当然可以,尤其是秋天不能穿得太多。中医认为小儿是阳气偏旺的纯阳之体,如果过暖则会使阳气过亢而耗损阴液。加之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气候变化时,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疾病。秋天父母不要过早、过度为宝贝保暖,可以检查一下宝贝的手、后背,以不出汗为宜。如果穿衣过多,孩子活动后出汗反而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