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篇、对一岁半的孩子讲道理是对牛弹琴,用这三个方法,让孩子轻松听话很妈留言,简直就是在写自家的孩子。
之所以这么多家长都有共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共有的成长特点。在留言中,很妈说面对自家的孩子爱打人,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说到一岁多的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疼。
一岁多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才会出现打人的表现
很多家长面对一岁多的宝宝都存在下面的困惑:
一岁多的宝宝喜欢咬人怎么办?
孩子总是喜欢打别的小朋友,讲了很多次道理都没用?
看来孩子打人的问题也是大家养育中的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下: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怎么办?
1岁到2岁之间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特殊的阶段。
特殊就特殊在一岁多的孩子刚刚从手脚并用过渡到独立行走。
一岁多的孩子从用嘴巴认识世界过渡到用行动来认识世界。
因为独立行走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孩子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开始显现,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认知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
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伴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增强。在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的过程中,孩子通常会出现喜欢打人,咬人,扔东西,尖叫等行为。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行为看成是孩子在认知学习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孩子的这些表现,在他独立意识增强的过程中,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很多父母苦恼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打人的原因。
孩子爱打人背后可能是这三种原因
一岁多的孩子很少和同龄人之间会有交流,孩子们就算在一起也是彼此之间独立的去玩耍。如果两个孩子在玩的时候,突然间一个伸手在另一个的身上拍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往往会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打人”。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或者说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并不认为这是“打人”。
孩子喜欢打人,这或许是家长错误的定义。
孩子喜欢打人,其实是孩子在用手来探索这个世界
一岁半之前,孩子是用口来探索这个世界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会把任何东西都送进嘴巴里。一岁半之后,孩子是用行动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而孩子的手就是行动的执行者。
孩子喜欢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他只是在观察东西落地的样子,或者不同的物品落地,带来不同的声音,让她感到好奇。
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食物都拍扁,这是他在观察食物被蹂躏后的样子。
什么东西都放在嘴巴里,尝一口。这是孩子在感受不同的食物带来的不同的味蕾感觉。
喜欢抓人,手抓人脸,抓人衣服。他可能只是在观察被抓之后被抓者的表情。
有研究发现,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物体的表面的时候,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伸出手去触摸或者拍打。孩子并不是想打架,这个时候他只是好奇。
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同龄人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可能只是用手去摸一下,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
孩子打人背后的第二个原因,不断的重复是孩子学习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让一岁多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每天都练习走路,另一个相反,每天都不做练习。十天之后,很明显,每天都做练习的孩子走路更加的平稳。
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学习与锻炼。
同样的道理,一岁多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手臂。孩子在练习触摸的时候,他的手会不断的去触碰到其他人。在个这个触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指导,他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力度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吮吸、伸手够东西等动作就是为认知发展服务的。他提出,婴儿在主动抓取身边的玩具并成功后,就积累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对玩具的整体知觉;而这些知觉有助于他们在下次抓取玩具时,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加熟练和精确。
朋友家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在玩手电筒,因为觉得很危险,就让孩子把手电筒递给她。在孩子递手电筒的瞬间,手电筒砸到了他的眼睛上。我们不能责怪孩子,因为孩子没有经验。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他们没有习得的能力,都不能很好掌控。
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是他在学习事物之间的联系
很妈很疑惑,孩子喜欢扔东西,怎么就能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在我女儿一岁半的时候,他每次坐在餐椅上吃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用勺子去敲碗。
这种行为,当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每次他敲碗的时候,我就会去眼睛瞪他。但是每次我只要瞪他一眼,他就会继续在敲,边敲还边笑。就像是在故意示威。
妈妈们是不是都遇见过这种情况,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看看大人脸色。很多孩子看到家长阻止反而会越来劲。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表情已经和他的行为之间有了联系。她扔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很生气,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扔,她在试探家长,一旦发现因为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家长不高兴,他心理的因果关系便建立。
下一次,如果孩子想要引起关注,就会学习到应该怎样去做了。
一岁半的孩子打人,用这三个方法引导孩子
首先,给孩子创建丰富的探索环境。
我们说,想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要让孩子去触摸不同的物质。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尽量给孩子准备不同材质的玩具。当孩子触摸之后,建立了感官认知,就会积累响相应的经验。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来准备?
不要怕脏,让孩子尽情的去玩耍;在佩奇的动画片中,佩奇姐弟最喜欢的就是跳泥坑,就算全身脏透,也不会受到父母的责备。
让孩子多去触摸,建立不同的感官认知;
其次,帮助孩子把认知体验转化成经验。
在孩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来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比如孩子用手抓父母的脸,我们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轻轻的来抚摸面颊,并且告诉孩子,可以用手轻轻的抚摸妈妈的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示范,引导孩子,并进行讲解。想让孩子去摸就告诉孩子什么是摸。
第三,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关联。
第一步,一旦确定孩子的行为是在挑战父母,父母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回应孩子。当孩子扔玩具,尖叫都是在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假装没看见,也可以径直走开。
当孩子的行为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他自己会放弃。
第二步,帮助孩子建立正向链接。
当孩子的行为正确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回应,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被肯定的,从而会强化这些行为。
第四点,不要用暴力回应孩子。
明明是在教育孩子不能打人,孩子手刚摸到别人身上,父母啪的一下,把孩子的手打掉,边打边告诉孩子不能打人。
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恰恰相反。对孩子们来说有两个结果。首先,由于家长的制止,孩子的感性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下次会再试一次。第二,因为被打,孩子会放弃这次尝试。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没有学到的经验,可能会在某个成长阶段重新开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一个人的顺应社会的模式和她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去引导,不要粗暴的制止,毕竟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