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权威就等于对孩子束手无策,教育过程中建立权威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意义可谓是最大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不仅要尽力还要尽心,在孩子生命的初期,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引导,不仅需要有爱,支持和帮助,还要在他们成长关键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的权威并非来自于威严的树立,更不是与孩子之间权利的争夺,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跳出权力争夺战,尊重孩子停止控制,那么他们有可能表现的会比期望得更好。
家长认为自己有更多的经验,所以想要控制孩子的言行,但这样只会让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充满火药味,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效果。孩子只会对家长更多叛逆,少了信任,下次有可能会做的更过分。
对孩子的教育打不得骂不得管不了,家长就会认为自己在失去权威,其实在这个时候依然能够发挥家长的权威,只要掌握正确的放方式即可。
权威不等于专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权威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才是适度的权威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问题就在于家长如何理解权威的含义,权威并不等于家长的命令孩子要完全服从。
父母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的教育模式,能够对孩子发展更有利,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独立性更高,也更加自信和积极乐观。
权威型父母一般来说对孩子都会有高标准和严要求,能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设定合理的行为目标并且合理的督促孩子达到目标。家长会对孩子不合理任性的行为作出适当的惩戒。
虽然严格要求,但是权威性的父母对孩子也能做出温情的回应,会向孩子主动表达爱意。耐心倾听孩子,能够对他们的要求及时给出回应,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权威不等于独断专制和专横跋扈,所谓家规就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每个家庭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家规,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事实表明如果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规矩,孩子会更加无所适从。
父母的权威能够更好的提醒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该做的不去做,明确是非观和个人目标,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家长的权威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能接受规矩的制约,家长的权威并非来自于说教的嗓门和巴掌的音量,更非来自于唠叨和数落,言行的一致性与身教言传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想要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家长首先要处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态度中,如果家长是有趣乐观的,孩子自然也会更容易听进父母的说教。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本能的惧怕父母的权威,管教孩子父母的权威同样不可获取,快乐教育虽然能够给孩子更加轻松的教养环境,但是从树立家长权威的角度来说是不利的。
成年人对孩子的责任更多的是体现在权威性上,放弃权威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对孩子束手无策,建立家长权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爱与规则并存,在出生8个月之后,父母就要对孩子划分合理的界限,让孩子在行事中早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不可以任性妄为。
有界限的孩子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懂得尊重他人。
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会所剩无几,找回权威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厘清事件的后果,帮助他们了解事件的自然原因。
在与孩子探讨事件行为的时候,不要带有太多评判的感情色彩,自然的描述就可以了。更不能图省事就把年龄过小的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转嫁养育责任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转嫁权威性。
更不能够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就想要凭借父母的身份控制他们的一切,这样忽视孩子自身的想法,从而导致孩子压抑和叛逆。树立权威的前提就是家长要言而有信,先思考自己的许诺能不能实现,只有家长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才能够既保持孩子的自尊心还能建立自己的权威。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严格认真,另一方面又百般的纵容,这样的情况下最容易让孩子出现表里不一的表现,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严格遵守底线,并且态度自始至终都要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从而更加严格的执行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的犯错和不守规矩,家长做的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打骂,这样不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只会让家长的权威性在他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权威要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不但要有合理的要求,更要给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为他们设定适当的行为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孩子做到,父母自己也要做到。
树立权威要尽可能坚持原则,避免感情用事,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用行动表达对他们的爱,倾听孩子的想法,并且要宽容的接纳孩子犯的无伤大雅的小错,给他们机会去弥补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