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看中医的时候,都会听到中医建议:补脾。而近几年来,似乎出现了“全民补脾”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并不奇怪。全世界胃病患者一共5亿左右,中国就占了1.2亿,可谓是“胃病大国”,提到胃病,就不得不说到脾。
?在中医眼中,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脾胃不好,身体气血不足,各个部位得不到滋养,则容易生病。因此,要养生,首先得补脾。孙思邈曾经说过:“补肾不如补脾”,尤其是脾虚的人,一定要重视补脾的重要性。
那么脾虚的人,一般都会出现哪些表现呢?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胃强健的人肌肉充满力量,因而常说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多半是脾虚的人。
从脸色也能判断一个人的脾胃是否虚弱,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脸色发黄、暗淡无光泽,嘴唇干燥发白,还时常脱皮,要警惕是脾虚。
《黄帝内经》中有“脾主涎”的记载,这所谓的“涎”,指的是脾之水,若是脾气充足,涎液运输正常,就会待在口腔中,但若是脾气虚弱,则会在睡觉时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由于脾胃主水液运化,进入体内的水分需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形容各个脏腑所需的津液,当脾胃虚弱时,运化能力减弱,会导致便秘出现。
除此之外,脾虚的人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等表现。
应对脾虚,健脾祛湿是关键,中医上有何“妙招”?
如何健脾祛湿?
?从饮食上入手,是健脾祛湿的第一步。由于脾胃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因此,吃饭时一定要注意一点:不要吃过饱,最好是七八分饱的时候就停止,避免给脾胃造成更重的负担。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米健脾益胃、除痹胜湿的功效,脾虚的人可以直接将薏米炒熟后泡茶饮用。
按摩穴位也是健脾祛湿的方法。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会引起运化不力,从而导致水湿停滞,带脉穴不仅能够健脾阳,还能刺激肚子两侧的阳气,使小腹内的水湿迅速化开。平时可以对带脉进行敲打、按揉,力度以自身能承受为准。
建里穴是任脉的腧穴,具有行气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的人常常胃不好,导致消化吸收能力变差,使食物滞留于体内,出现腹胀、嗳气等情况,因而引起睡眠不好。若是对建里穴进行按摩,可有效健脾和胃,缓解不适。
脾不好不是一朝能调理好的,需要在饮食和作息上做调整,再辅以穴位按摩等方式,使其慢慢得到改善。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