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剧本还未终结,我们终究要学会的是,为自己负责,在成长过程中,让对和错在心里实现一种平衡,放下过去,也放过自己。
父亲是“老实人”,但是“我恨他”
小杨出生在一个破旧的土坯房中,家里经济不富裕,除了几亩地之外,真的什么都没有,而全家的生活都需要有父亲来支撑。
艰难的时候,父亲一天要做很多份工作,晚上捞鱼虾,第二天早早起来出去卖,然后挣的钱去交电费、水费,补偿家里的日常开销。
母亲由于太过辛苦,身体落下了一身病,而且不停地抱怨生活的艰难,父亲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用“酗酒”来逃避现实。
从那时起,父亲经常在外面喝酒,而且醉倒在路边好几次,多亏有邻居背他回来。后来,家里把地卖了,有了些存款,但此时的父亲变本加厉,不仅不做家务,不工作,而且将家里的钱,都用来买酒喝。
喝醉后,就会“撒酒疯”,摔东西、骂人、说家里人的坏话,甚至有时还会动手打人。因为父亲常年“酗酒”,所以,家里的钱被败光了,等小杨开学了,连学费都只能到处去借,最可怜的时候,连50块钱电费都交不起。
成年后的小杨很少回家,父亲说他不孝顺,不仅如此,他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发脾气,一遇到问题就逃,变得越来越自卑,亲密关系也很难建立。
小杨说:虽然父亲是个“老实人,但我恨他,他给了我一个自卑的童年。”
孩子背后的对抗,隐藏着自己对父母的期盼
童年的阴影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甚至有些人会想:
如果父母当初不这么待我,我可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
也许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免去成长的“痛”,然后,将这一切的过错推给父母,
即便他们渐渐老去,头发花白,我们依旧在等待着那句遥遥无期的“对不起”,希望他们能幡然悔悟,重新再“宠爱”我们一遍。
但多年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也没有真正了解过父母,只是因为自己不敢面对现实,所以用内心的对抗,去唤醒自己心中那份被父母爱的期盼。
为什么父母很难和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但父母为何却难以启齿?
其实不是道歉难,而是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太“厚重”。
1)传统思维“根深蒂固”
多半父母还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思维束缚,他们认为父母是家族中的长者,地位具有不可挑战性,因此当他们犯错之后,可以不反思,但孩子必须道歉。
2)道歉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很多父母都希望为孩子树立一个高大威严的形象,成为孩子的大树,为他们遮阴避阳,挡风阻雨。
因此他们在亲子关系中,将道歉视为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不愿揭开自己脆弱的一面,于是只留下了“坚强”的面具。
3)羞耻感驱动着自己
羞耻感是一种情绪体验,它与人的自尊水平有很大联系,自尊水平不稳定或比较弱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往往也比较脆弱,所以,他们认为和孩子道歉,是一种有损自尊的表现。
孩子等不到父母说“对不起”,也要学会放过自己,重新开始
有科学数据显示,其中75%的人都遭受过童年的创伤,但是能等到父母那句“对不起”的人却寥寥无几。
或许有人能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原生家庭,他们没有争吵,有的是彼此关爱和积极沟通,但这样的家庭确实不多见。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背景,也受到了他们原生家庭的伤害,于是,用传下来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
所以,“完美的父母”不存在,再糟糕的人也应该有人性闪光的一面,即使他们没有反思、没有体谅,但更多孩子都已长大,我们应该有能力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命题,放过自己,才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或许很多人都一样,永远等不到父母那句“对不起”,而父母也等不到孩子的那句“谢谢”,这场遥远的等待,可能最终化为一场泡影,但人生还未终止,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