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还是先走,两者差距很明显,不爬就走的宝宝不见得更聪明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新手妈妈在带一岁宝宝去医院做体检的时候,虽然宝宝身体状况一切良好,也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却因为没有学会怎么“爬”,而被医生严厉地训斥了一番。

这位妈妈感到十分委屈,她觉得孩子都已经学会走路了,会不会爬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且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人都和这位妈妈持有相同的观点:“爬”这项技能,肯定就和走路吃饭一样,宝宝以后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不用讲求什么先后顺序之分。

那么,宝宝“先爬后走”和“先走后爬”,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让医生对宝宝“不会爬就走”的现象如此生气呢?

直接学会走路是宝宝智商高的表现?

很多家长们都会惊呼于自己的宝宝直接跳过了在床上、地上到处乱爬的阶段,他们认为直接学会的走路的宝宝更聪明、大脑发育比别的宝宝更迅速、更健全,智商高更高。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没有经过“爬行”这一过渡阶段宝宝们,不仅不会更聪明,反而大脑发育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因为宝宝们在爬行的过程中,大脑和小脑会得到相应的刺激与锻炼,如果跳过了这个环节,那自然宝宝的大脑和小脑就会缺乏锻炼,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展。

让宝宝“先爬后走”,这些可能产生的后天差距你要知道

1、宝宝在走路时更不易自我保护

由于宝宝们的肌肉没有得到充足的“爬行锻炼”,对一些相应的手臂、腿部动作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他们在走路摔倒的时候,不知道应该用手撑地面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甚至有的宝宝很有可能会直接摔个“脸着地”,造成一些面部和脑部伤害。

2、宝宝的协调性会相对较弱

看似“走路”比“爬行”更有难度一些,但其实爬行时宝宝们的肢体动作,是需要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进行配合的。

宝宝胸部、腹部、背部和腿部的肌肉在爬行的过程中,都能够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得到充分的锻炼。

可“先走后爬”的宝宝们,他们受到的相应锻炼就会少了许多,自然身体的协调性就会更差。

3、宝宝的平衡感会相对较差

对于“先爬后走”的宝宝来说,他们的大脑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分管前庭系统的部位也能得到更多的调动,因此他们平衡感会更好,同时也更不容易出现晕车、恐高等现象,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而“先走后爬”的宝宝们平衡感就会较差,走路容易摔倒,也会出现晕车、恐高、思想容易跑毛的现象。

虽然这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治疗得到改善,但毕竟宝宝们会多受罪,所以家长们还是应该多注意,让宝宝们先学“爬”,再学“走”。

顺应宝宝动作发育的连续性,遵循宝宝大脑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家长们应该知道,宝宝的行为动作和大脑发育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阶段性:

两个月大的宝宝,我们可以拉起他们的手,让宝宝尝试坐起的同时,脑袋保持竖直;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帮助他们仰卧的时候翻身;

六七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让他们在独自坐立的时候将头向后仰;

八九个月大的宝宝,可以锻炼他们手脚交替着向前爬行。

而对于还没有学会爬行的宝宝,家长们不妨这样引导和帮助他们,促进宝宝大脑的正常发育:

1、停止抱宝宝,让他们尝试自己过来找家长。得到充分的肌肉和大小脑锻炼;

2、家长们可以做出爬行的举动,让宝宝进行模仿;

3、利用玩具、奶瓶等宝宝喜爱的物品进行引导,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宝宝们更轻松的学会爬行。

我们常常听家里的老人们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宝宝的成长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绝大多数的宝宝都是从爬行,到站立,再到走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家长以地上凉、家里面积太小而让宝宝们跳过了“爬”的阶段,除了上面说到的不会自我保护、协调性和平衡感差之外,宝宝们还会因为肌肉缺乏锻炼、发育不成熟,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给宝宝的脊柱和腿部带来极大的负担,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让宝宝出现驼背、“x型腿”、“O”型腿和扁平足的症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错误地认为“先走后爬”就是自己宝宝异于常人的聪慧的行为,让宝宝从学会“爬行”开始,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走路的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14 字。

转载请注明: 先爬还是先走,两者差距很明显,不爬就走的宝宝不见得更聪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