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嘟嘟在楼下玩,看到爸爸下班回来特别高兴,于是跟着上了楼。到了家里,爸爸从包里拿出几个鸡腿,嘟嘟看见后特别高兴,一下子就抢过鸡腿,想着占为己有。
这时奶奶从厨房出来,对嘟嘟说:“你要学会分享,给大家每人分一个,这样才是好孩子。”
谁知道嘟嘟嘴一撅,大声对奶奶嚷嚷道:“你别给我说话,你闭嘴!”
听到嘟嘟这么对奶奶说话,爸爸脾气立马就上来了,用手指着嘟嘟:“你再说一遍!”
嘟嘟自知理亏,小声地嘟囔道整天就知道骂人。
后来和朋友聊天,才发现原来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说脏话,都会骂人。
有一天朋友约一个同事来家里做客,同事带了些水果给朋友5岁的儿子豆豆。进门后,大家就坐在沙发上聊天,朋友的同事拿起一个橘子,剥好后递给豆豆,谁知道豆豆却说:“吃个屁,我才不喜欢吃橘子呢。” 说完就跑开了。
本来几个人还聊着热火朝天的,没想到这句话让谈话变得尴尬不已,没多久朋友的同事就找了借口离开了。
朋友特别生气,没想到乐乐都这么大了,还对客人说出这么不礼貌的话,气得把豆豆打了一顿。
可是后来发现豆豆骂人的毛病并没有改掉。
当孩子说脏话时,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选择警告、还是打骂,还是选择不理他?
美国耶鲁大学的保罗·布卢姆博士说:
孩子说脏话,其实只不过是孩子的语言学习。一句脏话当时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作为禁忌语的特殊意义。他们以后才会逐渐了解到这些话犯了社会禁忌。
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脏话,而且更不知道这脏话为什么会让大人如此生气。
所以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进行区分,哪些话是脏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有时孩子的脏话只是表达一种称谓,在孩子心中这并不是骂人的脏话,甚至还认为是一种好话,或者是一种炫耀。
对孩子而言,很多语言都是通过外界模仿的,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话的好坏,不知道是不能乱用的。
就像刚学习抓东西、扔东西一样,他只是看到妈妈可以用手拿东西,可以把东西扔出去一样。
孩子说脏话,家长不要上升到道德的的高度,也不要指责人品有问题,所谓的“问题孩子”,其实都是没有掌控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种情况,要告诉孩子:
有些词你可以在家里说,但出去和别人就不能说。因为别人听了心里会很不舒服,会不高兴。要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应该要说不同的话。
有些孩子说脏话,是处于“诅咒敏感期”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话能像利剑一样,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于是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随便使用。
大人很讨厌听到诅咒类词汇,一听到就会很反感。
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因为成人的强烈反应,让孩子确信语言的力量之存在。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妈妈,你要是死了,我是不是只能在天上看到你? 是啊,你就永远见不到妈妈了。不会,我会坐飞机把你接回来。”
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是没有恶意的,他们只是在尝试着使用这些咒语,如果父母特别在意的话,反而让他们了解到这些词原来这么有力量,能引起父母这么强的反应。
5岁的赫赫,有了妹妹以后,父母把精力都转移到了妹妹身上,赫赫稍微离妹妹近一点,就被批评。赫赫搭好了新积木给爸爸妈妈看,他们还是忙着照顾妹妹,只是敷衍地说一句真漂亮。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赫赫的都是批评或指责,而对妹妹都是赞美,夸妹妹乖,这让他心里特别不平衡。
有一次,妈妈跟赫赫说把新玩具让妹妹玩一下,赫赫恨恨地说:“我不要,滚开!”
于是妈妈走到赫赫身边,搂着赫赫说:“你的新玩具真威风,妈妈小时候都没有这么高级的玩具呢。你看妹妹一直盯着看,妈妈和妹妹能不能借你的光,你给我们演示一下呢?”
赫赫听了妈妈的话,身体瞬间放松了下来,立马把玩具拿出来,高兴地玩了一遍又一遍,演示完还问妹妹好玩吗。
孩子说脏话骂人的行为,如果我们强行地去制止,对孩子大发脾气、动手打孩子,那我们就输了。
就像“禁果效应”所说的: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父母越禁止孩子说脏话,却越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孩子会更喜欢,也会继续说。
其实孩子也和我们一样,说所谓的脏话认为好玩,有时也用来表达自己,甚至他们用这些话来表示自己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