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当了爸妈之后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小时候爸妈教育自己的方式一模一样,就连说的话也非常像,而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
正如《都挺好》中苏明玉对着爸爸吼的时候爸爸说的那句话一样:“你和你妈一模一样!”终于,我们最后都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个问题,其实重点不是我们以后长大会变成什么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教育孩子没有动脑子的问题。
因为没有动脑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育儿,所以我们凭着本能在带娃,参考的模板是自己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动脑子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十分遥远的,自从毕业之后基本就没怎么接触过了,生活中的事情都不需要动脑子就可以解决,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用自己的本能反应和情绪化方式去应对,难怪会把孩子教的一团糟了。
我们的大脑经过漫长的由内向外的进化,从最初的“爬行脑”逐渐进化出了“情绪脑”和“视觉脑”。
从低到高,进化成功的年限不同,用到的大脑部位不同,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最简单:“爬行脑”。
爬行脑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它非常原始,人类在早期利用它来躲避危险,遇到意外时快速自动调动,拔腿就跑,抬手就打,是一种更加动物性的本能,消耗的能量低。
稍复杂:“情绪脑”
当人进化出情绪,有了喜怒哀乐,就有了情绪脑在起作用。不过这并没有和其他动物区分开,因为其他动物也会有情绪。情绪脑比爬行脑高级,消耗的能量也更多。
高级脑:“视觉脑”
当人类进化出理性,就代表着视觉脑开始工作了。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知信息的方式收集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汇总到大脑中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它反应速度慢,而且耗能高,所以很多人不去进行理性的思考,而只凭着前两种大脑区域来做事情。
视觉脑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两项慢,所以遇到问题我们总是最快有本能反应,然后是有情绪反应,最后才会出现理智的声音。比如孩子差一点摔倒,我们本鞥的反应是跑过去拉住,情绪的反应是生气担心,理性的反应是反思是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他现在需要的是安慰,以及自己以后要记住教训,别让孩子一个人待着。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将大脑的思考方式及分区也分成3种,分别是“反射脑”、“存储脑”和“思考脑”,和“爬行脑”、“情绪脑”、“视觉脑”一一对应,同样证明了这个说法。
根据大脑的这一工作原理,我们不难想象自己在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时,为什么总是喜欢浮于表面,追求速成,甚至会大动肝火。
那如何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调动起自己的视觉脑工作呢?
有一位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他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可以在自己抡起球杆时停下来。
这一点为什么了不起呢?
接触过体育运动体育训练的运动员都知道,他们在从事职业的体育项目时,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要想让速度变快,就需要不断的加强自己身体的肌肉记忆。
而且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的身体已经变得机械了,看到球就打回去,或者一杆一杆把球打进洞,在球杆挥到一半的时候停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这意味着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爬行脑在控制,而是视觉脑在指挥。
把自己用爬行脑做的事情,换回视觉脑里做,就可以让每个动作都保持理性的分析。
面对孩子,保持一个初为人母的思考方式,才能发现孩子每一次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孩子的问题归纳到自己从前遇到,贴好标签的一栏里。
电影《盗梦空间》当中,造梦师在梦境中,会带着一个标志物,比如陀螺,避免自己陷入梦境当中,每次看到这个标志物,就能让自己清醒起来。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不妨也放一个提醒物,或者让另一个人给自己一个提醒,当对方说到“标志词”,比如“到这里就可以了”、“明天再说”、“你要不要喝杯茶”等,宝爸或宝妈就可以清醒过来,发现自己被哪个脑控制了。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父母·挑战》,书中盘点了为人父母会遇到的具体挑战会有哪些,看了之后我觉得很多都是自己遇到过的。
更重要的是,看过这些容易遇到的挑战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时,一旦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情况,我心中顿时警铃大作,我就知道,哦,这是哪个挑战又来了,我不能冲动,应该怎么办……
同样,孩子也被这三种反应方式左右,当孩子用本能和情绪对待父母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会变得艰难。
孩子没有办法学习这种控制大脑反应的方式,改变孩子,还需要从父母这边入手。
当我们逼迫孩子去做某事时,孩子的“反射脑”就会被父母的“强权”激活,当我们用不稳定的情绪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脑也会别调动起来,所以他的“思考脑”就缺失运行空间,无法运行。
久而久之,“条件反射定律”还会促使他习惯性地指挥“反射脑”应对周围环境,包括应对你。
另外,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关于“存储脑”工作机理的假说——若想提高它的存储速度和质量,我们得让大脑闲下来。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思考,是因为他的大脑太“满”了,孩子需要休息。
调动理智是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的,我们如果在很多小事上让孩子思考太多,逼孩子太紧,那他的脑袋就会撑满,就像是一根弹簧,长期的拉伸会让弹簧失去弹性,没有了弹性空间的理智脑,就很难在需要它的时候挺身而出了。
储存脑的调动,需要意志力来克服耗能更少的爬行脑和情绪脑,意志力是有数的,不可能源源不断,在每件小事上都使用意志力,会让它变得枯竭,孩子拼命想休息,父母再追赶,孩子也不会配合,甚至会把休息,不用思考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你家孩子出现“懒得动脑”的情况,一有机会就让本能来驱动自己,那说明平时你可能对他太紧了。
让动脑这件事重新回到父母和孩子身上来,这才是教育和生活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