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人就开始狂吹空调、冷饮不断、穿衣露腰……虽然贪得了一时凉爽,但脾胃也会因此非常受伤。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百病丛生”,而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又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
通过观察手掌和舌象能简单判断脾胃的健康状况,大家可以对照下面的特征自查。
手心发黄
中医把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中焦是食道、胃、肝、胆等器官所在的位置,对应的显示区为手心。如果手掌心发黄,那就说明脾胃功能失常。
舌有齿痕
伸出舌头观察舌头两侧是否有齿痕,齿痕数量越多,表示脾胃越虚弱。通常齿痕数量少于5个,属于轻度脾虚;如果齿痕数量超过5个,那就已经是重度脾虚了,需要及时就诊进行治疗。
此外,面色萎黄、唇无血色、舌淡苔白、形体瘦弱、上眼皮耸拉、精神不佳等症状也提示着脾胃出现了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调养脾胃离不开饮食的作用。饮食上首先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尽量少吃黑豆、黄豆、绿豆等容易胀气的食物。
胃的特性是喜燥恶寒,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吃些温阳暖胃的菜,肉类中的鲫鱼、牛肉、羊肉都是不错的选择;蔬菜中花椒芽有温中祛湿的功效,茴香不仅性质温和还有一定的消食作用,蒜苔、南瓜、韭菜等也都属于温热性质。
此外,还有三个健脾和胃的饮食“法宝”,非常适合脾胃不好的人食用。
益脾饼
食材:白术、鸡内金、干姜各60克,大枣适量
做法:白术、鸡内金、干姜烘干后全部打成细粉;大枣洗净去核,上锅蒸熟后压成枣泥。将枣泥和药材粉末混合均匀,做成饼干大小,用烤箱烤熟即可。
益脾饼来自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其中白术有健脾和胃、燥湿利水的功效;鸡内金可消积滞、健脾胃;干姜主入中焦脾胃,温中散寒效果很好;大枣也是补脾养血的佳品。
每天空腹吃三五个益脾饼,对于调理轻度的脾胃虚弱、改善消化功能很有帮助。
理中汤
原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这款理中汤,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
方中用干姜温补脾胃阳气,先把被耗伤的阳气补回来;然后用人参、甘草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因为经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既伤津液又伤脾气;然后用茯苓来化脾胃的寒湿,因为阳气不足,阴寒湿气就容易滞留,就像没有太阳的天气,雾气不容易散掉一样。
为什么要把白术改成茯苓呢?因为白术是通过温燥脾胃来去湿,现代人体质又比较复杂,很多人容易上火,但茯苓就不会了,它不温不燥,不寒不热,性子很平和,它是向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喝1~2周,喝一段时间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热量慢慢散开,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变好的表现。
当中焦的阴寒被化掉了,气机通畅了,阳气就不会往上冲而上火,而会向下走温暖肾,补充肾阳,上热下寒就能得到改善,也不会腹泻、大便不成形、腹胀腹痛、舌苔白腻、怕冷了。
注意理中汤适合舌苔白腻的人,舌苔黄厚一定不要用,舌苔黄厚说明脾胃湿热,该用健脾祛湿之品。
猪肚汤
食材:猪肚150克,百合20克,去芯莲子20克,红枣2~3枚,甘草5克,砂仁3~4克,生姜6克,连翘6~10克
做法:猪肚放入盆里加适量面粉、一勺醋、适量料酒,用手反复搓洗,再用清水洗净。冷水下猪肚,水开后5分钟左右捞起,把猪肚切成条状。然后另烧一锅开水,把猪肚和各种药材、姜片放进去,小火慢炖1小时左右即可。
猪肚也是健脾胃的“一把好手”,搭配上甘草、砂仁、莲子等能补脾、养胃、益气的药材,调养脾胃作用更好,很适合气血虚损、身体瘦弱者食用。
除了“会吃”之外,“会动”对于脾胃调养来说同样很重要。
摩擦上腹
在腹部中线旁开四指、肋骨下缘的地方有个很重要的养胃穴位——腹哀穴。
腹哀穴归属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作用。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加速肠胃蠕动,缓解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肠胃不适症状。
方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缘,略微外翻,用掌指关节骨头位置沿着肋骨边缘摩擦。按摩时最好不要隔着太厚的衣服,以免影响效果。
动动脚趾
从中医经络看,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经常动动脚趾,就能有效刺激经络,帮助改善肠胃问题。
方法:双脚放平紧贴地面,脚趾用力抓地,接着慢慢放松,然后重复这两个动作,每天做几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