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家里的透明人:看到孩子的优势,别把他养成“讨好型人格”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前两天,有个来访者来咨询婚姻问题。她觉得自己在婚姻中简直就是一个“透明人”。
丈夫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告诉他,包括每个月工资多少,晚上几点回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会和她商量。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她还会刻意讨好老公,感觉自己好像低他一等。偶尔一个人的时候,她也会很生气,就想和丈夫说一说,但是话到嘴边就咽了回去。
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想起来小时候和父母提要求,父母嫌弃的样子。但是,总是这样,她觉得自己在婚姻中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她甚至因此非常排斥生孩子,她担心孩子以后也会像她一样,一辈子就是为了别人活着。
其实,和很多家庭一样,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往往都是最不受宠的,因为在他上面有哥哥姐姐,在他下面有弟弟妹妹,他们夹在中间就很容易被忽略。
小S也曾在她的节目里谈起过她的二女儿,她就是三个孩子里最懂事的那一个,她会谦让姐姐,还会照顾妹妹,甚至还会照顾妈妈。
“我心爱的二女儿,她总是夹在中间,急着想表达自己对我的爱,也渴望得到家人的爱!妈妈其实都懂,我如果做不好真的很抱歉,但你的贴心真的是让妈妈好感动,感谢老天爷把一个害羞的天使赐给我,我要更爱你更爱你!”
“我二女儿生日竟然送了我一朵康乃馨,因为她说没有我就没有她!我是何德何能生了一个那么孝顺的孩子!感谢老天爷啊!”
能有这样一个孩子,真是无数妈妈的梦想,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她的这种懂事却让人觉得很心疼。
小S在分享与二女儿相处细节的时候就提到过,小S在睡觉的时候习惯在床头放保温瓶,里面的水温还要偏热一些。然后,她就对二女儿说,“帮妈妈倒温偏热,记得要够热”。而二女儿拿过来的水,温度真的刚刚好。
一开始,小S觉得二女儿很贴心,但是慢慢地,她发现二女儿是在讨好她,以此来“求关注”。不得不说,这样“懂事儿”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疼。
老人们总喜欢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开始我不是很理解,后来随着与越来越多的人相处,发现很多时候真的是这样。如果你不表达你的想法,就不会被别人看到,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
但是,对于人生阅历还不是很丰富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得要去“哭闹”,他们反而会走到另一个方向,就是变得非常懂事和乖巧。但是,这却不代表他们真的懂事,只不过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注而已。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不会自我肯定,总是想着如何迎合别人,只能从外界的评价来了解自己,按照别人的标准去过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为了讨好别人而改变自己。
日本有一部短片《态度娃娃》,在短片里,艾丽的妈妈总是告诉她,要做一个受欢迎的女孩子,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你不能生气,要对所有人笑。
时间久了,艾丽就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只会笑的娃娃。从此,真的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艾丽却过得不快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过得十分辛苦,他们为了别人而活,却无法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且,就像蒋方舟曾经在奇葩大会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那么,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第一点,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好
讨好型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总觉得别人说的是好的,别人做的就是对的。他们会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别人身上,从而忘记了自己。
但是,孩子都已经习惯了,为了让孩子能够逐渐看到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看见自己身上的优势。
比如,孩子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可取之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可能英语考得很好,又或者语文考得很好。
父母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哪个科目考得不好,而是要让孩子发现自己优秀的部分,要发扬优势,而绝不仅仅是弥补劣势。
不过,有一种可能就是即便如此,孩子也并不相信自己就是优秀的。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试着示弱。遇到一些孩子擅长的问题,就装作自己不会,然后让孩子给自己讲一讲。
在家庭中,父母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应对来自于外界的声音,孩子也才有可能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点, 给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情感支持
就像是小s觉得自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即便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忽视孩子。
就像是有些父母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往往孩子喊了爸爸妈妈很多声,父母才会有反应,甚至有些时候,会直接对孩子说:“你别吵了,没看我忙着呢吗?”
父母觉得自己是在为了孩子工作赚钱,这本身就是在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却很少去思考,自己以为好的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也一定是好的,就不一定了。
作为父母,想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对情感上的支持。
比如,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父母要站在孩子身后,与孩子一起面对;孩子成绩不好了,父母不是批评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找问题;孩子有事情想不通了,父母不是强迫孩子听话,而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让孩子做选择。
这些才是父母应该做的,而父母做的这些,才是孩子的一种底气。这样他就不会只是想要“看脸色”过日子,他会明白,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自己很重要。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感受,他就会产生价值感,对家庭产生归属感,这些感受都会给予孩子无限的支持,让孩子可以勇敢做自己。
第三点,对待孩子,有时候要“宠”一些
不是说不要惯着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好吗?的确是这样,都说惯子如杀子,父母太过于宠溺孩子,的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
平时我也会给孩子立下很多规矩,比如每次看动画片不能超过15分钟,回到家要马上洗手,玩完的玩具,自己要马上收拾起来等等。在立下规矩之后,也会监督孩子一定要执行。
但是,凡事都会有例外,规矩也是如此。比如,前两天,孩子玩完玩具,就想上床睡觉。爸爸就让他收拾好之后再去睡觉。孩子就来抱着我撒娇,“妈妈,我不想收拾了,我就想睡觉” 。
一边是说好的规矩,一边是孩子撒娇的样子。我就对孩子说:“那这样吧,妈妈陪你一起收拾,咱俩一起干,这样很快就收拾好了” 。爸爸在一旁直叹气,还说了一句,“慈母多败儿”。
所以,我们也要偶尔给孩子一些宠爱,甚至是打破一次规则,这样会拉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在外面遇到问题的时候,敢于面对。
有时候,看到孩子害羞胆小,唯唯诺诺,父母都会埋怨孩子一点儿都不勇敢,但是,父母没有想过,想要让孩子有勇气,勇气应该从哪儿来,这份勇气是父母不断的支持与鼓励传递给孩子的。
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更是父母的。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