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别再给孩子乱用中成药!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热邪郁闭、伤津耗血

由 俎巧玲 发布于 健康

我们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反复咳嗽七天,用药后加重,三天前来找我看诊。其实他之前也断断续续一直在咳嗽,每次都是用药控制,过段时间又反复。

这次咳嗽声音比较沉闷,不是很清脆,家长说,没有痰。在西医院里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血象并不高,所以医院没法给抗生素,就开了中成药蒲地蓝。相信大家对这个药物非常熟悉。

用了药三天,并没有效果,仍然持续咳嗽,并且有加重的趋势。白天咳,晚上咳,特别是到了晚上咳得更厉害。逐渐的,胃口也不大好,大便也不好了,家长就更着急。前来就诊的时候,孩子嘴唇微微发红,舌质比较淡,舌边尖比较红,舌苔是薄白腻苔。

我看到他的状态,首先就跟家长说,不要再吃蒲地蓝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都会很吃惊望着我们:为什么不吃蒲地蓝?每次医院开的都是这些药啊。

在临床上看到类似的,中成药的错误运用案例太多了。如果盲目的去应用中成药,就会像这个小孩子一样,吃药七天甚至十天,都不会好转。

为什么不建议他继续用蒲地蓝?今天就来讲讲中成药的误用。

小孩子的病,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们先从小孩子的生理和病理基本特征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儿科的起病特点是比较快,发展也很迅速,一旦发病呢,家长们都会很紧张。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我们从宋朝医家记载的病案中可以看到:一旦小儿发热、或者出现了惊厥、高烧多烧两天,前医在他们病案中的记载就是“举家惊慌”。到了今天,这些现象也并没有多大改变。

小儿疾病发展非常迅速,是基于小孩基本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展迅速。

脏腑很娇嫩,形气未充,就容易感受邪气,发病非常的容易,可能吹吹风就感冒了,稍微出点汗没关窗户就感冒了,就流鼻涕、嗓子疼或者就开始发热、咳嗽;吃东西可能多吃这么一两口,就积食了;再多吃一点,可能会影响到肠胃的功能;又吹一点风,就会导致积食发热。这些情况出现都是非常迅速的。

因为生机蓬勃,阳气很充盛,一旦疾病邪气作用到孩子机体上的时候,它发展的就非常快,传变的也非常迅速。

还有一个特点,小孩脏腑很清灵,脏腑里没有什么杂质。成人的疾病经常受到情绪、淤血、痰湿这些的影响,而小孩子却没有。古人讲“脏腑轻灵,随拨随应”,意思是你稍微用一点药,他机体就能起反应,起了反应迅速的就能够往康复的方向发展。

小孩子的病,说简单一点,来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希望家长们在孩子突然生病时不要紧张,这是小孩生机蓬勃的正常反应,反应剧烈,传变快,这是很正常的。当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对症处理,恢复得也非常快。

动不动给小孩用苦寒药清热,就是给小树苗下冰雹

古人讲,“小儿三岁以下护卫纯阳”,“小儿纯阳之体”,纯阳的这个论述出自《颅囟经》。如何正确的去看待小儿的纯阳之体?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因为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反而经常给小儿清热,比如四川地区家长经常给小孩做的一件事是,给小孩子没事喝喝夏桑菊,没事喝喝菊花、金银花,或者喝一喝罗汉果这一类的。为什么呢?他们说小儿火体质啊,阳热体质。

再加上有的医生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一看咳嗽告诉你这是肺热,一发烧更不得了。发烧就是上火呀,上火就是热呀,所以经常给小孩运用清热的药。你问他理论来源在哪里,他会说“小儿三岁以下护卫纯阳”。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小儿的纯阳之体,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呢?因为他的生机很蓬勃,生机蓬勃的来源在哪里?全靠这个纯阳。三岁以下时,他就像小树苗一样,要不停的生长,需要的是充足的阳光。而我们天天给小孩吃清热药,就类似于天天给小树苗下冰雹,小孩儿肯定长不好。

第二个问题,小朋友确实易寒易热。他容易发高烧,因为他的阴气阳气都很幼稚,没有成型,脏腑功能还不成熟,一旦受到了邪气的干扰,容易走向极端,动不动就会发很高的热。你看成人发烧很少烧到38度以上,而小朋友一烧动不动就到38度以上,甚至到39度或者40度。

结果,很多家长面对小孩这些情况会非常紧张,非常着急的希望症状能得到控制。早上开始发烧,巴不得晚上就别烧了,或者晚上开始发烧的,希望明天早上就能退烧。

而我们的有些医生呢,基于这种情况,在药物的性质、剂量上追求使用剧烈的方法,希望快速的解决发热的问题,那么就出现了大剂量的清热药的应用。使用一些清热的中成药,比如羚羊角粉、比如紫雪丹,甚至于还有给小孩吃安宫牛黄的……这些药物都是为了在短期内抑制住小儿的发热状态。文章开篇蒲地蓝的例子,也是类似的情况。

你常常问医生,为什么要用苦寒药?他告诉你小儿发热,咳嗽是肺上有热,饮食积滞就是胃上有热,发烧稍微高一点就是心经有热,然后就告诉你发烧就是发热,中医上讲,疗热以寒药,这么一个理论。外行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呀。但其实这个是没有道理的。

大量误用辛温药,热郁闭在体内,伤津耗血

还有一种人,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所以一定要用纯阳的药,哪怕小孩子吃了一两次清热药,就可能会伤了阳气,就要用一些温阳的药,用一些骏猛的辛温的药,去把它纠正过来。

这个想法我个人也不是很赞同。

我们前面讲了,小儿生机蓬勃,出现了问题把它纠正回来是很容易的。大量长期的运用一些过于辛温的药,对小孩的影响是,热邪会积滞在身体里面。不仅不能把以前留存的寒邪驱散掉,还容易把热邪郁闭在里面,而这个郁闭的热邪会伤津耗血。伤津耗血以后,小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不能正常进行。

有时候你会发现,小孩以前吃了寒药会脸色发白,现在怎么回过头吃热药,脸色还发黄了呢?那其实就已经开始耗伤津血,是很不对的一个做法。

所以想提醒大家,在寒凉药/辛温药的选择上,家长们不要走极端。还是应该根据每次的病情去辨证,给合适的药物。

疗效:你看重的是短期内症状的抑制,还是真正的解决?

每次我们看儿科的病,家长都很着急:老师你快把它这个发烧给解决了,别的我都不要求,我就要求今天晚上能退烧/能止咳。家长非常着急。

而有的家长会告诉你,我上次给他吃了紫雪丹,他就不发烧不咳嗽了,上次吃了大剂量的石膏青黛,他一下就退热了,很有效果。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不能只看短期,我们要放大时空去看。发烧也好,咳嗽也好,你看到的只是短期症状的抑制,还是真正的解决?解决症状以后,有对身体有没有造成伤害?身体付出了多大代价?

也许他今天就不发烧了,但是三天以后,这个发烧反复了;也许因为吃了这些药,每次咳嗽都管用,但是这次就不管用了。

这些药有没有对机体造成伤害?很多家长带小孩就诊,就片面孤立的看待疗效:只关心症状有没有短期缓解,而忽视了对小孩整体的影响。

实际上会走很多的弯路,矛盾没有真正被解决,问题还会复发,最后解决的难度还会越来越大,盲目的滥用苦寒药或者辛温药都会让这些矛盾错综交织在一起,越来越复杂。

怎么看疗效到底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第一点就是看他的这个疗效巩固不巩固,症状反复吗?

第二点是看吃了药以后,烧退了以后,这个小孩子他短期内的精神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精神越吃越差?胃口怎么样,有没有脾胃功能越来越差?越吃药越不想吃饭?

再放长远一点,你就看这个疾病反复的频率。因为小孩总是要生病的,这次用对了下次可能因为其他情况有反复,但是你要看他反复的频率。这个频率是逐渐在降低呢?还是逐渐在增加?间隔的频率是在加长?还是越来越短。

再把时间拉大一些,放大疗效,那你就看他生长发育的好不好。我以前看过一个儿科的病人,每次来调脾胃,说不想吃饭了。我看她舌苔白腻,就开了一点药,胃口好了,第二次又来。我问她怎么老不吃饭?她妈妈说,哎呀我在某个老师那儿看,每次发烧就去吃药,一吃药烧就退了,但是胃口就不好,再过来找你。你的药一吃,胃口又好了。我就跟她说,你以后不要吃这些清热药。

后来我出国回国以后,又有一次,她又来看,我不记得之前的事了。我又告诉她同样的话,不要吃清热药。第二次她来,告诉我说,我小时候就在你这里看,每次都是吃完发烧的药以后来你这儿调调脾胃,这次的药跟小时候的一样。

这是个小女孩,五年前给她看过,五年后我再次见到她,长得非常黑,黑瘦黑瘦,佝偻个背,我们中医叫气虚,这就是苦寒药长时间服用后带来的伤害。长时间服用辛温的药也会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看待这些效果的时候,放大到时空,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小孩子出现生长发育的问题,特别是女孩子,出现月经的问题时,很多医生不会意识到,他是小时候吃药吃错了,家长也不会考虑到。

这个是我们中医的优势,我们整体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他可能是小时候错误治疗的问题。

今天很多人不认这个账,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揪心,各位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如果不太懂中医的常识时,可以看一看药物说明,中成药里面清热药特别多,药物说明上如果有人工牛黄,有大量的石膏,有大黄这些药物,我建议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非常谨慎的运用,关于疗效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这部分我们讲了中成药的误用,以及通过观察长期的疗效去判断之前的治疗是不是正确的。下次我们讲讲小儿常见病症当中,一些中成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