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和电影《小鬼当家》里一家人准备出门赶车时的情形差不多的孩子上学的场景。
无论哪一个季节,孩子早上总是睡不醒,妈妈们每天都会发出相同的感叹,想要叫孩子起床真的太难了!
掀被子、闹脾气、吃早饭......直到出门去学校,这短短的几十分钟,让多少身经百战的老母亲每天早晨都要脱一层皮。
但是,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叫醒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有可能影响智商!
这个时间千万别叫醒孩子
大家都知道,促进孩子长高的是一种叫做生长激素的身体激素,它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而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两个时段,分别是21:00—1:00,5:00—7:00。
又因为它会在孩子入睡后35~45分钟开始分泌量增加,所以处在身体发育关键期6~18岁之间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要保证在8小时以上。
那几点叫醒孩子才最好呢?
之前蛋蛋妈为大家详细的整理过各阶段孩子的睡眠时间表,家长们可以再根据各个年龄的适宜时间调整看看~
如果孩子没有在相应的时间入睡或者没有睡够,那生长激素得不到充分的分泌和发挥,久而久之,和同龄人身高的差距就会变得相当明显。
所以早上千万别急着叫醒孩子,特别是很多家长会用相对粗鲁的方式唤醒孩子。
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一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而且还会使孩子慢慢发展成“起床气”,之后更加难以叫醒孩子。
最重要的是强行叫醒孩子,会使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减缓,让孩子将来比别人矮一大截,彻底输在身高的“起跑线”上!
这三种叫醒方式千万别做
1. 大声惊醒
怕孩子叫不醒,很多家长都会选择惊吓式的大声呼喊来达到让孩子快速起床的效果。
这种方式万万做不得!
孩子在睡眠的过程中,脑补神经元和身体肌肉都处在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里,突然的惊吓,虽然可以刺激大脑快速清醒,但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反应。
比如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容易冲动易怒,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暴力倾向等等。
2. 暴力拍打
叫不起孩子,气急了家长,往往会暴力的撤开孩子的被子,或者重重的拍打孩子的身体。
疼痛感固然会使孩子很快苏醒,但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丧失安全感,对睡觉这件事不再感到安全和信任。
长期受到此类惊吓的孩子,还有可能会患上“夜惊症”,夜晚无法进入深度睡眠,一旦意识游移在深度睡眠层和浅度睡眠层之间就容易惊醒。
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3. 反复责备
“你怎么还不起,懒死你得了!”
“是不是又不想去上学了!”
“赶紧起来,跟头猪一样!”
在造成意识刚刚苏醒的时候,就接收到来自亲人恶意的语言冲击,无论是谁,这一天都不会太好过。
脾气差一些的孩子,会因为家长的反复责备而顶嘴,如此一来,必定会爆发一场家庭“大战”,毁了一早上的心情不说,亲子关系也会走向生疏和破裂,绝对是得不偿失!
家长应该这样做
怎么才是叫醒孩子最好的方式呢?
在一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一位日本妈妈叫孩子起床“三部曲”可以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用光线唤醒孩子
妈妈在收拾好后,轻轻的推开女孩花果的房门,首先拉开了房间的窗帘,让日光透进来,作为唤醒孩子的第一步。
细心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了,她没有开灯,甚至在拉开窗帘的时候仍然保留的一层纱帘,这是为了不让灯光和强烈的太阳光刺激到孩子的眼睛,有一定的保护视力的效果~
用话语鼓励孩子
很明显小女孩花果有一些起床气,揉着眼睛,很反感妈妈的进入。
但这时妈妈没有发脾气而是温柔的鼓励花果:“加油加油!”。很快小花果就平复了心情,接受了起床的事实。
用行动引导孩子
无论是妈妈抱住小花果从睡姿转变成坐姿,还是牵着她的手慢慢把她引出房门。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毫不费力气而且十分有效果的,不仅让孩子的身体有一个逐步苏醒的状态,也是一个让孩子心里上一步步接受的过程。
之后小花果自己洗漱收拾,在妈妈帮忙梳头发的时候,还做了一套简单的思维训练题,帮助大脑神经恢复活跃状态。
吃过早饭后,愉快的去学校上学!
全程不超过半小时,没有吵吵闹闹,没有鸡飞狗跳,这位妈妈用一种温柔的方式让孩子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肯定有家长会问,那孩子不配合怎么办?这位妈妈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实不管是什么性格的孩子,只要家长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再难管的孩子也会变得很懂事。
希望每个家庭的早晨都能像这位日本妈妈一样,轻松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