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众号曾搜集了千余条有关兴趣班的问答,统计数据显示,有15.97%的孩子对父母安排上兴趣班表示“十分不满”,有24.5%的孩子答案是“略有不满”。
某公众号曾搜集了千余条有关兴趣班的问答,统计数据显示,有15.97%的孩子对父母安排上兴趣班表示“十分不满”,有24.5%的孩子答案是“略有不满”。
被父母逼着去上兴趣班,成为很多孩子童年的真实写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绞尽脑汁把孩子塞进兴趣班,“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许多负担。
李玫瑾教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有3类兴趣班基本没用,父母不要再烧钱给还报了,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此前有位同事,在37岁那年生下了一个千金,算是“老来得女”,宠爱异常。两口子结婚多年,攒下了还算丰厚的家底,自从女儿出生后就开启了“重点培养”之路,旁人看着都累。
她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培养她优雅的气质,就相继报了舞蹈班和绘画班,小家伙学得有模有样,这让父母感到很欣慰。
孩子进入一年级后,同事发现孩子在英语上“挺吃亏”,又报了英语补习班。为了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又相继报了编程班和口才班。
“小豆包”的兴趣班一下子猛增到5个,课外时间统筹规划也有撞车的时候,基本上是出了校园直奔兴趣班,这让孩子苦不堪言。
半学期下来,孩子成绩居于中游,并没有取得父母期待的成绩不说,个头好像还没咋长。
班主任都和家长强调了,“一年级正是培养学习习惯,适应校园环境的关键期,报那么多兴趣班,等于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班主任都和家长强调了,“一年级正是培养学习习惯,适应校园环境的关键期,报那么多兴趣班,等于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进入到下学期,同事两口子痛定思痛,什么“天才班”“大班”全都退掉了,尊重女儿意见只保留了一个舞蹈班,学习之余跳跳舞,孩子不但成绩上来了,整个人也变得活泼开朗,还竞选上了班级的文艺委员。
“早知如此,我可不会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的……”好在同事及时调转了方向,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李玫瑾教授对于家庭育儿有着深刻的见解,有3类兴趣班砸钱也没用,基本上收效甚微,为人父母者别盲目攀比,该醒悟了。
第一种:所谓的“天才班”不要去
在教育焦虑普遍蔓延的当下,父母一听到“天才”、“神童”就会显得很激动。一些兴趣班和办学机构,恰恰抓住了广大家长的心理,打出了“天才班”的旗号,吸引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往。
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如果天才都可以“复制”的话,那么这一个班级就会产生多少神童呢?这样的兴趣班大多是噱头大于实质,甚至涉及到虚假宣传,不足为信。
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天赋异禀的孩子也会沦为“方仲永”,父母擦亮双眼,别被蛊惑了。
第二种:“名师大班”不要去
为了宣扬课堂效果,教育机构常常会邀请一些教育界的名校名师来授课,即便是“大班”也依然人头攒动,加上一些商家采取的“饥饿营销”方法,不少家长对此趋之若鹜。
大帮哄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孩子只是看到了名师的真容而已,并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而且班级人数太多,也会影响到课堂效果,老师是好老师,听课效果如何真不敢保证。
第三种:师资不明的兴趣班不要去
一些兴趣班打出了“精品小班”、“独家授课”的名号来吸引人,能用相对经济的价格雇佣到“专用老师”,家长可能会感到“捡到便宜”,从而忽略了对教师资质的考察。
教师是否具备真才实学,教学功力是否深厚,甚至有没有教师资质都存疑,这样的兴趣班,不报也罢。
李玫瑾老师并不是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报兴趣班有必要,但是要懂得筛选。
在这方面,她的意见很中肯:一星期选择两个最合适的兴趣班,一动一静,其他时间留给孩子去玩耍。
在这方面,她的意见很中肯:一星期选择两个最合适的兴趣班,一动一静,其他时间留给孩子去玩耍。
“一静”很好理解,诸如书法、手工、绘画等,这类兴趣班能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长大后进能养家糊口,退能修身养性,提高了孩子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幸福指数。
“一动”,指的是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打篮排球、跳绳、游泳、骑行都可选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身体素质更高,也有助于他开朗坚韧性格的养成。
★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大人在做决定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强扭的瓜不甜。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来选择,复杂程度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果断放弃。对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不是过分苛刻,把握好尺度。
★父母可多多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篮球,而不是只动嘴不参与,不能仅仅当个“车夫”。
★比起赛马、高尔夫、航海这样花费不菲的兴趣班,陪伴仿佛更重要一些,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就好。
★父母要学会统筹兼顾,做好时间管理大师,让孩子能够劳逸结合。还可以爸爸负责理科与运动,妈妈负责文科与文艺,合理分工,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