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随机抽查了两款儿童化妆品。(本报记者 陈泥 摄)
本报记者 陈 泥 通讯员 陈萍丽
如今,年轻的父母,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让其参加弹琴、唱歌、跳舞等各种演出。这些场合都需要化妆,儿童化妆品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刚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在儿童化妆品方面的法规体系仍相对薄弱,市场尚不完善,相应的投诉也屡见不鲜。
案例
女孩化完妆第二天
脸上出现红色疙瘩
姚女士的女儿最近要参加童模大赛,为了让小朋友能够美美地上台,她带孩子到海沧某化妆品店接受化妆服务。妆化得很美,姚女士很满意,小朋友上台也自信了不少。可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姚女士发现,女儿的脸部出现了一个个红色的疙瘩。她当天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皮肤过敏。
姚女士认为,孩子不会莫名其妙发生皮肤过敏,肯定是前一天使用的化妆品所致。她找到商家反映情况,但双方交涉无果。最终,姚女士便拨打了12315投诉。
针对姚女士的投诉,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到该化妆品店进行检查。化妆品店负责人表示,他们给姚女士女儿使用的化妆品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也给很多消费者包括小朋友提供过服务,并未接到有消费者反映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认为是小朋友的个体差异问题,不愿承担责任。
市场监管人员指出,为儿童提供化妆服务,应使用儿童化妆品,也就是专门“供年龄在12岁以下(含)儿童使用的化妆品”,产品不仅质量要符合化妆品相关国标,还应明示适用于儿童等说明性词语。从现场检查的情况看,该化妆品店给小朋友提供的只是普通的化妆品,并不是儿童专用化妆品,“大小混用”的情况容易使儿童娇嫩的皮肤过敏,而且在使用前应先测试使用人对产品的耐受性。经过调解,化妆品店同意给姚女士退化妆的费用并赔偿医药费。
调查
号称儿童化妆品 却无生产许可证
根据姚女士所反映的情况,记者近日在各大购物平台上搜索“儿童彩妆”后发现,在网上销售的儿童彩妆还真不少,而且销量好的店铺一个月能售出上百件。其中,不少是标称“迪士尼授权”的儿童彩妆套装,里面有唇膏、眼影、腮红等,生产厂家多在广东一带,但售卖的商户大多都是“××玩具专营店”。此外,很多号称儿童化妆品的产品,实际上还是属于玩具品类,并没有获得“妆”字号生产许可证。
面对记者的咨询,多数网店经营者称,其店内所售的儿童彩妆适合任何年龄段的儿童使用,没有任何副作用。但在评论区,也有家长指出孩子用后过敏、用成人的卸妆油才能卸掉等问题。
与火爆的网上销售相比,实体店销售情况如何?记者也走访了我市多家母婴店、化妆品店及超市,发现儿童护肤品等销售较多,而儿童彩妆这类化妆品却寥寥无几。
检查
对商超等重点场所 开展专项检查
为进一步规范婴幼儿和儿童化妆品经营行为,海沧市场监管部门近期也以商场、超市、母婴用品专卖店等为重点场所,组织开展了婴幼儿和儿童化妆品专项检查。昨日下午,记者随同海沧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一起对海沧阿罗海商业广场内的启儿母婴精品馆、屈臣氏等经营化妆品的店铺进行了检查。
在阿罗海二楼的启儿母婴精品馆,执法人员重点检查了经营者主体资格、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查看所售儿童化妆品标识标签是否齐全,是否存在经营“三无”、过期和自制化妆品,违法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标示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或者明示治疗功能或药用疗效等,现场未发现上述违法行为。记者注意到,该店销售的一款儿童彩妆套装,包装上就印有“粤妆20190009”字样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且印有较完整的安全警示内容。
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表示,市场上常见的儿童护肤产品,批准文号包括“妆”字号和“消”字号两种,分别代表化妆品和卫生消毒用品。“不论是‘消’字号还是‘妆’字号,国家都规定产品标签和宣传内容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疗效。”
不仅如此,我国对儿童化妆品安全的监管有别于成人化妆品,2016年起施行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明确了儿童化妆品的各类指标,包括微生物菌落总数指标的特别要求、部分原料3岁以下儿童禁限用等规定。儿童化妆品除应明示适用于儿童等说明性词语外,还应标注“应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检查中,执法人员也指导化妆品经营者严格遵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购进化妆品时,索取供应商及产品相关资料并建档留存,建立健全化妆品进销货台账,按照说明要求进行陈列、储存,定期检查产品质量和有效期,切实规范儿童化妆品经营行为。
消费提示
儿童使用化妆品要认准成分
由于儿童皮肤较嫩较薄,免疫力较低,也容易过敏,因此建议家长购买相关化妆品时应选择成分不复杂的化妆品,“出身”越简单越好,含有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的最好少用或者不用。此外,家长在购买儿童化妆品时要选择正规的商家和有信誉的品牌,注意查看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保留好发票、购物小票以及支付宝微信付款记录等购物凭证,在网上购买时应谨慎选择,不要轻易听信“纯天然”“无添加”等宣传。如发现儿童化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直接拨打投诉举报热线12315,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作者:陈 泥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