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有毒”的育儿方法,提出者已经自食恶果,还有家长跟风效仿

文|秘籍君

“孩子哭了不要管、不要安慰,等孩子不哭了,你再抱抱他,告诉他只有乖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独立”这种育儿观点,你有没有听说过呢?

没错,它就是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来的“哭声免疫法”,曾经风靡一时,被许多父母奉为育儿圣经。让我们来看看,这项理论是如何被提出来的:

这项“有毒”的育儿方法,提出者已经自食恶果,还有家长跟风效仿

1920年的时候,在美国已经久负盛名的华生,在一个8个月的婴儿身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婴儿和小狗、小白鼠放在一起,花费两个月建立他们的亲密关系。但是,当婴儿和小动物培养出感情,再想要和小动物接触的时候,华生就制造出可怕的声音。反复几次后,小婴儿对任何毛茸茸的东西,都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好感。所以,华生就轻佻地得出结论:通过程式化的训练,能把婴儿训练成任何类型的人物。

这项“有毒”的育儿方法,提出者已经自食恶果,还有家长跟风效仿

约翰·华生子女的下场悲惨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彻底程序化了、没有情感的方式,把孩子训练成一个极少哭闹,让人省心的乖宝宝,这种方法传到中国后,有父母争相效仿,据明星马伊琍亲自爆料,她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事实证明这项育儿方法是“有毒”的,华生用它来教育孩子,导致大儿子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并在30岁那年自杀;女儿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多次自杀;小儿子则是直接出走,常年流浪在外。华生作为育儿理论的提出者、实践者,已经自食恶果。

这项“有毒”的育儿方法,提出者已经自食恶果,还有家长跟风效仿

哭,是孩子用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手段

“哭声免疫”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会失败,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也不是电脑,他是情感丰富、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哭声是他们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方式,饿了、困了、不舒服了等等。父母及时地对他们的哭声做出反应——喂奶、哄睡、换尿布,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得到关爱,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孩子对父母最初的依赖,不能忽视。

一旦父母对孩子的哭声坐视不理,孩子遇到危险,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大。比如,孩子出现肺炎等疾病,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延误病情,就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存活率。而且,即便孩子平安无事地生存下来,他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安慰,也无法满怀信心地探索世界,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当你家孩子正处于婴幼儿阶段,哭闹的时候,请用你的爱放肆地宠爱他吧,不要怕把他宠坏。你的怀抱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可能会延续孩子的一生,珍惜这段短暂又宝贵的时光吧。

【话题讨论:你听说过“哭声免疫”吗?】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儿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37 字。

转载请注明: 这项“有毒”的育儿方法,提出者已经自食恶果,还有家长跟风效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