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小时候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过家家,和小朋友们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角色的性格特点。很多家长会觉得这只是孩子用来娱乐消遣的方式,但是孩子模仿不仅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还会在模仿行为中充分发挥学习观察能力,在认知上能够快人一步。所以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学习和发挥模仿能力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男孩子模仿警察抓坏人,女孩子会模仿动画片中的女孩打扮自己。动画片作为孩子的启蒙影视对孩子的模仿能力影响也是很大的。微博上有一则视频是一个女孩提着牛奶去看爷爷,见到爷爷之后开心得不得了。模仿着葫芦娃里叫爷爷。大家听到后都哈哈大笑,不得不说这个小女孩真是个古灵精怪的宝贝,让一家人瞬间烦恼全无。很多网友也被女孩的笑声以及那句爷爷感染。纷纷评论“小时候动画片没少看呀。”“学以致用,动画片里学到了叫爷爷,现实中也要运用起来。”“太可爱的孩子了,是一家人的开心果。”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在0-6岁的时候会有一个模仿敏感期,2-3岁的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增强,大脑结构完善也是模仿的最佳时期。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也是孩子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在孩子模仿行为当中他们也在学习,在挑战自己,不断的开发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行为模仿能力,脑海中也在塑造一个人或者一个角色的形象。孩子通过模仿能够促进自己的思维开发,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大脑智力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地进行模仿呢?
1:引导孩子在模仿里认识规则
家长教育孩子认识世界,尊重规则的道理时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技能型模仿玩耍,找一些玩具一摆,两人分别扮演商人和买家,这样一场财商教育课就可以开始了,在这场游戏中家长可以教育孩子认识钱币,认识纸币面额,进行简单的算术,买卖物品等技能技巧。孩子也能在游戏中学会生意的规则,物物交换,也在游戏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运算能力。
2:引导孩子在模仿里理解他人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张亮让天天模仿村长讲话,而张亮来模仿天天,在村长说话的时候捣乱。原本是一个轻松有趣的亲子交流过程,但是不同的是张亮在玩耍的时候就能让天天理解在别人讲话的时候讲话是不礼貌的。家长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和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孩子也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寓教于乐是孩子能够接受并且切实感受到的一种教育方式。
3: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克服恐惧
孩子会对很多陌生事物感到恐惧,尤其是打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噩梦,但是很多孩子都很喜欢扮演医生,孩子在和朋友扮演角色的时候可以切实体验医生角色的为难,在哦房体验中可以消除一些对打针,对医院的恐惧。
4:引导孩子在模仿里学习技能
孩子会模仿很多人的行为动作,比如妈妈扫地或者老师讲课,警察抓坏人。家长可以有效利用孩子的模仿,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在孩子模仿中教育孩子关于职业关于劳动的道理。
孩子是天生的小演员,那么家长就要做孩子电影中的导演,指导孩子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