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过午不食,以修身养性”。
许多人一听,认为这是养生的好习惯,纷纷效仿古人的做法,过午不食,可是这有依据吗?这种做法真的是养生的好习惯吗?
什么是“过午不食”?
“午”指的是中午,简单来说就是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第二日的黎明,在这段时间内是不食用东西的,这就是简单说法的“过午不食”。
这种说法是佛教的一个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时间之外吃东西,像在中午以后一直到第2天的凌晨,这些时间都是规定之外,这段时间内是不能吃东西的。
一日三餐,正常的饮食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足够的能量。
人体已经习惯了定时定点摄入能量,并且在繁重的工作繁重的学习任务中,需要大量的热量来支撑我们的学习生活。
而过午不食,减少了两餐,这会让人体摄入的能量大大减少,破坏身体的生理机能,生理机能一旦紊乱,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就会下降,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对健康是有危害的。
正常规律的饮食也是保护了我们的肠胃功能。
长时间不吃东西,可能会使胃酸分泌过多,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使胃中没有食物被消化液消化,而这时胃酸又分泌过多。
这些物质可能会腐蚀肠胃黏膜,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胃炎和胃溃疡。
长时间没有摄入食物,身体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缺少营养,身体可能会营养不良。
而“过午不食”,长时间不吃晚饭和早餐,可能会习惯性饥饿,患上厌食症,对身体健康是非常大的伤害,严重时可能会诱发许多并发症。
因为晚上不吃饭,可能会有强烈的饥饿感。
由于饥饿而难以入睡,但难以入睡时,导致第二天精神不好,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养生理念,养生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而不是伤害自己的身体。
在晚上怀着强烈的饥饿感入睡,容易让人们变得烦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一个好的睡眠是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基础。
过午不食,或许是佛教人员为了清修,锻炼自己而采用的饮食方式。
但咱们只是普通人,一天三餐的正常饮食方式是最适合我们的养生方式,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人体的营养摄入和正常代谢。
通常情况下,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被认为是营养分配最重要的三餐。
早餐一般在起床后不久食用,以补充一夜的水分和能量,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动力;午餐是在当天最需要补充营养和能量的时候食用,保持身体和大脑持续的工作状态;晚餐则是在一天活动后,为身体提供能成分,并准备进入休息状态。
不过,不同人的作息和营养需求也有所差异,比如孕妇、老年人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多或更频繁的饮食,而运动员等则需要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饮食。
至于为什么不提倡过午不食,主要是因为长时间不吃饭会导致血糖过低,进而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正常功能。
同时,长时间的饥饿也会诱发饥饿感和贪食症,导致进食过多或进食高热量食物,增加肥胖和代谢疾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合理、规律地安排饮食,食用各种营养均衡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和营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