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就要过年了,相信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有了不少的疑问,什么是春节呀?为什么吃饺子要包硬币?对联怎么来的呀?真的有年兽吗?
都整理好了,家长们直接拿去回答孩子的疑问就好。
什么是春节?为什么要过春节?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实际上春节在古代是指立春,我们现在过的年,也就是正月初一在古代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之后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一般从腊月最后一天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结束。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传播最广的春节起源,是说上古时期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喜爱吃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畏惧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算准了年出没的日期,把这一时期称作“年关”。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是一个积极乐观携手共抗怪兽的故事,然而年兽传说最早只能追溯到民初小说家、报人孙玉声在1933年1月17日发表于《金钢钻》的文章《沪壖话旧录·岁时风俗之回忆》,他说:
“其有悬紫微星画轴者,画家每绘一石柱,柱上锁一似狗非狗之兽,或云是兽即天狗星,或云是兽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锁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恶,而使人不逢年患,故过年时悬此最宜。”
至于“年兽为什么会害怕红色、火光、炸响”,大概是源自山臊恶鬼地传说,亦或是古人放鞭炮驱逐山魈的传统。
无论如何,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过年吃饺子要包硬币?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包硬币的风俗在北方地区比较流行。
家庭在包饺子的时候,把硬币放在一个或几个饺子里面。家人吃到带硬币的饺子,预示着他在新一年中会有好运。
据说这个风俗来源于农耕文明时期,是劳动者对于新的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
两年的交界点,更岁交子之际,吃饺子,代表交子。同时,饺子长得很像古人的元宝,吃了它,寓意着来年发财。而往饺子里包钱,下锅后,谁吃到了,谁来年就能发财,有福气。
我们在吃包有钱的饺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细嚼慢咽,不要让硬币硌伤牙齿或是无意中吞咽硬币。
为什么腊月二十三要过小年?其实不同地区的小年不一样,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年”,南方地区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
当然,也有另一个说法: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无论小年是哪一天,寓意都是一样的。相传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大家会吃麻糖并且祭灶,寓意“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不能让他说坏话。
祭灶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王爷的神像拿下来烧掉,寓意“送神上天”。之后就可以全家出动大扫除,家里的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提前打扫,灶王爷还在家,就会迷了神灵的眼睛,不吉利。
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王爷接回来过年,当天,还有各种“接灶”的仪式。
对联是怎么来的?对联的原型自秦汉以前就有了,那时人们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真实记载了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年俗文化虽然大体一致,但各地细节均有不同,希望孩子能将这些饱含亲情和美好祝愿的习俗记在心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