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洗一次碗给10块钱,亲子关系变成雇佣,这是很“蠢”的做法

由 钭翠娥 发布于 健康

导读:小雨家的孩子7岁了,她觉得孩子已经会花钱了,平日也会给娃一点零用钱。为了培养孩子理财能力,也让娃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家务,小雨决定和孩子谈一下条件。比如说,洗一次碗,小雨会给儿子10块钱,打扫卫生给孩子20元,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是5元钱。

没有想到周末在孩子回姥姥家,女儿主动要求帮忙打扫卫生。小雨感觉自己培养孩子积极做家务有了效果,正在沾沾自喜,没有想到女儿伸出手问:姥姥,你给我多少钱呢?

小雨感觉到很意外,没有想到这种谈条件的奖励,把亲子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孩子形成了“不给钱就不认人”的坏毛病。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不爱做家务,就要鼓励娃积极主动去做,可以拿出一些钱来作为奖励。

但是要想一下,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但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还会把原本融洽的亲子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这是很蠢的做法。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积极性下降,把亲子关系变为雇佣。

01、做家务就给钱,亲子关系变雇佣

“妈妈,我想买这个好看的玩具。我可以帮你洗碗三天,是不是就可以买这个玩具了?”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娃会不由自主地和父母提要求,讲条件。仿佛宝宝写作业,学习,还有干家务都是为了父母而做的。

如果家长给出的奖励不符合娃的心意,他们就会撒手不干。家长想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其实这种奖励的方法就起反作用了,孩子不达目的不干活。这种反面的效果其实就是著名的心理效应,“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就是说在固定的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型的曲线变化趋势。

02、这些做法挫败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奖励,鼓励他们去做家务,或者是快速地完成作业。经常这样,就会导致积极性下降。有很多错误的做法,会导致孩子积极性下降。

做法一:频繁奖励娃

家长总会认为要给孩子的奖励越多越好。如果奖励的太少,孩子会不感兴趣,从而丧失积极性。这也就导致了父母频繁地去给娃发奖励,这样容易使孩子的积极性达到峰值。不断的给与鼓励上的刺激之后,娃会对奖励产生一种厌倦感。对父母给予的奖励提不起兴趣,而这时,孩子对家务活和学习就没有之前做的好了。

做法二:固定的给孩子奖励时间

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周末了你帮忙做一些家务,可以获得金钱上的奖励。认为这种固定的奖励时间段是科学而正常的,其实没有想到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定向的思维。

觉得只有在周末放假时,能够获得这部分金钱上的奖励。所,以可能会拒绝在别的时间段去做家务活。在这种固化的时间定下来之后,孩子其他的时间就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了。

家长选择固定的时间给予孩子奖励,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容易给孩子养成定向思维,让娃找到这种赚取奖励的规律。

03、亲子关系不该被束缚

父母给予孩子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将孩子的劳动成果和零花钱绑在一起。对于孩子做点家务和写家庭作业这些事情进行了标价,告诉孩子,你做一次家务可以得到10块钱,或者是说你半小时之内完成家庭作业,也可以得到15元的奖励。

久而久之,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努力。这样做其实不会调动孩子学习和做家务的积极性。孩子以后做家务活,会因为没有奖励而感到懊恼。

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大家都应该主动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为了赚钱而让孩子去完成家务。这种用干家务活来奖励零花钱的方法,会培养出孩子不恰当的利益关系。家长应该建立完善的科学奖励机制,有效的来引导娃。

父母不要一味的用钱财去鼓励孩子,可以给他买玩具,故事书,文具,零食等。挑选孩子感兴趣的,而不是用金钱的方法作为鼓励。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对玩具感兴趣,再大点可能喜欢一些文学书籍,这些奖励,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更有深远的意义。

有的时候物质上的奖励不一定会让孩子感兴趣,如果孩子努力完成作业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或者是真诚的表扬。比如说,周末孩子一起大扫除了,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去附近的景点旅行一次。陪伴会让孩子更有幸福感,这些比零花钱更有意义。

有话说: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来奖励孩子。这样才能够让娃形成健康的理念,正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