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很多孩子还处于幼儿时期的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烦恼:不让宝宝做某件事时,说多少遍他都不听,非要等家长发脾气的时候,才肯乖乖听话。
于是大部分的家庭都传出过父母这样的怒气:
“你马上给我把东西放下来。”
“不要磨磨蹭蹭的,赶快行动。”
还有的家长即使语言上出现生气发怒的情况,孩子也不行动,一定要家长动手,他们才乖乖听话。
为什么小朋友这么不愿意听父母的指令呢?
▼孩子对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几岁的孩子理解能力是很弱的,家长让他们做某件事时,其实小朋友并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做,就像他们不明白洗澡、刷牙、乖乖上幼儿园、按时出门起床的意义。
▼孩子的听觉灵敏度比较弱
听觉敏感度指的是孩子对家长所传达指令的反应。敏感度比较强的小朋友,在家长传达指令之后,马上行动;比较弱的小朋友,就迟迟没有反应,一定要等到家长生气。
孩子的敏感度比较弱,可能与家长重复的次数太多,或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并不亲近有关。
▼孩子的感官能力不一样
就比如同年龄段男孩和女孩的感官能力就不同:
男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家长和他讲话的时候,可能根本就听不见。
而女孩子则感官能力比较强,时刻关注周围的世界,当父母发出指令的时候,她们能马上有行动。
▼家长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在宝宝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时,家长的表达方式就很关键了。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讲话的声音小一点,自己却大吼大叫;希望出门的速度快一点,自己却慢慢地催;希望小朋友马上去刷牙,却只站在一旁等他行动。
这些言行和行动不一的表达方式,会让小朋友不知该如何执行命令。
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孩子乖乖听话?
▶改变自己的表达方法
家长的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一点。
比如当希望孩子声音小一点、慢慢讲话时,家长的音调、语速就要放下来;希望小朋友去刷牙时,可以边催边推着他们过去;希望他们快速出门的时候,语速也要放快,然后用行动表达期盼。
这样小朋友可以从家长的语言、情感以及行动上都收到指令,他们也能理解得更容易一些,行动的速度就更快了。
▶提前和孩子沟通提醒的方法
父母也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好,当自己做出哪个动作时,他们就需要安静。
或者直接用简单的关键词来表达指令。
比如当孩子手上握着危险的刀叉时,家长可以说一句“宝宝,手”,习惯这样简单指令的小朋友,可能马上就能理解父母的意思,然后做出反应。
▶重视宝宝的内心需求
有时候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希望小朋友做什么事情,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比较抗拒的。
比如碰到喜欢的玩具,家长却不愿意买,可他们也迟迟不想放手;孩子对一些危险的东西感兴趣,可父母却阻止他们观察。
此时家长与其直接严厉禁止,不如重视宝宝内心的需求,看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样也能让他们乖乖听话。
教育孩子时,发火是没多大用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用发火的方式,但这样是最没有用的。它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导致亲子关系恶劣,影响孩子性格发展。
而且当家长发火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只是迁怒和误伤孩子。小朋友也无法理解,怎么爸爸妈妈突然就生气了。
记得有一次带亲戚家小孩下楼玩时,有一个小男生坐在人工沙滩里玩得不亦乐乎。他的妈妈看到之后嫌脏,让他马上回去。
但是小男孩不愿意,于是男孩母亲强行将他堆的东西弄散,然后拉着他回家,最后这个小朋友只能边走边哭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父母的看到这个场景后会理解妈妈,但是小朋友不会。
亲戚家小孩看到这个场景后,很不能理解,他疑惑地问:“为什么阿姨要把小弟弟弄哭呀?”
因此,父母对待宝宝时,不妨多站在他们的立场看待问题,多一点耐心、细心,小朋友也能更“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