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平时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是不是以下这几句?
在宝宝出生之后,很多宝妈宝爸想的是要做一个开明的家长,要爱自己的孩子,但现实中,却在不断限制孩子的行为。最常说的话不是“我爱你宝贝”反而是“不可以”、“不行”。
但往往说了太多的“不”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改掉,你说的“不”孩子完全听不进去,于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孩子认为妈妈为什么总是限制自己,亲子关系反而变得有些僵。
今天就来告诉宝爸宝妈们如何让孩子听进去你说的话。
首先,你知道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吗?
咱们分别列举几个对话方式。
方式一:嘴上说“不”,行动上却没有阻止。
很多熊孩子就是这样被教出来的。
总是嘴上说说,但却不上前制止,会给孩子一种“做了也没事儿”的感觉,因为只是说。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无视大人的阻止,继续我行我素。
方式二:习惯性“马后炮”
“说你多少次了,就是不听,你看吧……”
很多家长喜欢这样说,几乎算是口头禅了,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一句话,只是为了强调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孩子的怨气,没有积极作用。
而且经常说这句话的话,就说明家长每次警告都没有起到作用。
方式三:总是提前警告孩子
比如孩子在前面走,妈妈在后面说:“别摔到。”
孩子在地上玩树叶,只是拿起来看看,妈妈却说:“诶!不能吃!”
通常孩子可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反而把树叶放进了嘴巴里。
总是提前警告,反而会把还没发生的事给强调出来。
比如“不能吃”、“不许叫”、“别摔倒”,这样的提醒反而会把“吃”、“叫”、“摔倒”的画面植入到孩子的脑海里,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驱使孩子去这样做。
方式四:总是求孩子
“妈妈求你了,能不能别乱跑了。”
“我的小祖宗,别乱了行不行!妈妈求你了!
这样的说法可能有那么一两次触动到了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无助和伤心,但如果次数多了,孩子也就麻木了。
而且,这样的说法把孩子的位置捧得太高,反而后患无穷。
这些错误的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都说“小树不修不直溜”,孩子的一些行为是需要规范的,但是方式是需要对口儿的。
福林妈给你支两招
表达上:换种方式对孩子说“不”
我们来用几个日常对话做对比,好让宝爸宝妈们学会怎么说不。
“不能吃糖”试着换成“妈妈知道你爱吃糖,但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一起吃水果吧”
“不许乱丢食物”换成“食物应该放进嘴巴里吃,不是丢来丢去的”
“别大喊大叫”换成“你想说什么好好说,你这样妈妈听不明白”
“不可以打人”换成“咱们可以用嘴巴说话,不要用手打人”
改变后的这四句话有共通点。
①没有命令的语气,平等、和谐;
②否定孩子的同时给孩子解决方案,也就是告诉孩子怎么做。
很多家长在否定孩子的时候都是大声的呵斥“不许怎么怎么样”,但从来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到底应该怎么样。这样孩子会很迷茫,他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类似的错误还会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再做还是错。
弱化掉命令的语气,但一句话的一开头就带“不”字儿的,听起来就不太舒服,所以换个语气。
肢体上:上手制止
别小看和孩子的对话,虽然孩子在你眼里是小不点儿,但是,他们察言观色的本事强着呢。总是嘴上说说,他们早晚厌倦。所以不管是什么对话,肢体动作要跟上,让自己的表达更饱满到位。
比如不许孩子做的事,上手制止;喜欢孩子,那就配合肢体动作亲一亲、抱一抱、摸摸头。
这些都可以让情感更到位。
表情上:注视着孩子,表情稍微严肃一些
表情也是情感表达的助推器,因为孩子会察言观色。举个例子,孩子就算被骂哭,也还是会在哭的过程中偷瞄家长的表情。所以,表情要跟上,嬉皮笑脸的去制止孩子,一点效果都不会起哦。
总结下来呢,和孩子说话并没有那么难,就是多一句解释,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多一句建议,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宝宝很执拗,你说的始终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样子,那就可以试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一会儿就忘记自己执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