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因此在教育上尤为关注,但是,教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使力就够了,而是需要用对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案例
琪琪和老公都是从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们,对于儿子乐乐的教育非常重视。乐乐在上小学之前,是一个爱笑、爱说的小男孩,也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可是等上了小学之后,却逐渐变得不爱说话了。
乐乐的性格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还得从妈妈的教育说起。
由于从小都是接受的“正统”教育,所以琪琪对乐乐的要求非常高,一旦犯错都会立即指出,并大段的说教讲道理,希望通过这些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但是在乐乐看来,妈妈的行为并不是在激励自己,每一次的说教,都意味着父母不认可自己,在父母压抑的教育下,乐乐不敢反抗,也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所幸,琪琪后知后觉的发现了儿子的变化,在一次深入交谈中,儿子的话语让她猛醒,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她,时刻克制着自己想要说教的冲动,而乐乐也逐渐变回了曾经那个爱笑的自己。
这三种教育方法父母最常用,但最没用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因此就会一再地询问孩子“你错了没?”,之后更是为了让孩子能长记性,会大段大段的讲道理。
虽然父母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说教,就是在对他们进行全盘否定,根本无法产生认同感,甚至还可能引起抵触心理,完全适得其反。
通常,孩子们都不喜欢父母枯燥的说教,面对孩子“捂耳不听”时,有些家长会就此作罢,但是绝大多数家长会开始变得恼火起来,从而教育演变成了争吵大战。
但是,坏情绪是教育孩子的禁忌,因为发脾气的目的并不是教育孩子,让其变得更好,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虽然从短期结果来看,这种延迟满足似乎真的能激发孩子的动力,让他们做好一些事情,但是就长远来说,会让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即将父母的正当要求,作为自己实现愿望的谈判筹码。
此外,父母的这种“激励”,其实是将自己的要求(学习或作业)放在了奖励的对立面,不仅消除了孩子完成时的满足感,更是让完成的过程变得更加煎熬,从而产生抗拒心理。
高情商父母,都在这样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能不吝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因为只有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内心才会真的有安全感,更加信任、信赖父母。
而且,父母的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至于畏首畏尾,而是敢于挑战自己。
虽然作为过来人,父母可以一眼看穿孩子现在做的事情后果如何,但最好不要出言打扰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自我探索、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过程,是他们完全认知这个世界所必须有的阶段,一旦这份平静被父母打扰,就容易容易失去了不断探索的动力,从而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孩子在犯错之后,会产生慌张、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此时,如若父母再加以指责,会让他们更加的否定自己,但如果父母能加以安慰,告诉他们这些错误常人都会犯,而且犯错误不可怕,不加以改正才可怕,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这样,他们以后也就无惧困难了。
【幸孕说】其实,孩子长大后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