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宜早不宜迟,鼓励孩子扎堆玩?

由 费莫白竹 发布于 健康

0-6岁孩子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亲子交往发展到同伴交往。很多家长会认为幼儿园之后的同伴交往才是社交,其实生命最初的亲子交往是未来孩子社交和情商发展的基础,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有教育工作者曾指出:教养孩子会存在滞后性。也就是说家长总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做出补救,可能也只是亡羊补牢。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养育孩子永远都是前面越用心,到后面越省心。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在3岁前出现社交能力不足或空白的情况呢?

1、孩子成长环境单一

现在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子,孩子缺少同龄社交环境。虽然,国家放开了生育政策,有的家庭有两个或三个孩子,但是基本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社交环境居多。孩子们,本身就缺少社交环境的多样性,缺少社交冲突,自然而然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就很少。

2、家长忽视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时,家长也不以为然;带孩子遇到邻居或朋友,也不会引导孩子打招呼;当孩子猛然间冒出一句脏话,家长惊讶之余也只是一笑了之。

长此以往,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后,问题就更加鲜明化,成为诸多小朋友孤立的对象。

3、家长插手太多

有的家长则是一手包办,什么事情都是冲在最前面,影响了孩子自我发挥的进程,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社交能力。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第一时间帮孩子打回去,以强欺弱,还愤愤不平。有别的孩子来抢自己孩子的玩具,家长第一时间呵斥制止对方孩子的行为等等。

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你代替孩子的这种社交行为,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的不足,在很长时间内持续这种效果。

1、前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一到18个月,就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不仅喜爱和厌恶感分明,还表现出利己心,这只是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而已,还谈不上是社会交往的障碍。

所以,用不着急着让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建立亲密关系,与其和小朋友们玩,还不如让孩子自己玩,能和爸爸妈妈建立起亲密关系就很好了。

社交能力必须要在孩子和大人的亲密关系建立以后才可能得到发展。

2、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可以试着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间有自己的规则,要相信他们可以做自主解决好矛盾,大人只要稍加引导即可;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把钱递给收银员;去麦当劳吃饭,可以让孩子去跟姐姐要多一包番茄酱;孩子很喜欢小伙伴的玩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问,或者用玩具交换。

当孩子在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和周围人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条件,鼓励孩子“扎堆玩”

如果父母喜欢“宅”,日常也不太爱与人打交道,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小朋友。

例如饭后带宝宝去小区公园玩,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周末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玩等等方式,这样扎堆玩可以让孩子遇到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学会和他们相处,走出固有的家庭社交圈,适应新的环境,激发孩子的社交兴趣。

同时,家长也要为孩子建立固定的社交圈,因为流动的朋友圈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家长不妨为孩子寻找固定的朋友,比如邻居家孩子,经常在同一时间去玩的小朋友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小伙伴。

4、教会孩子基本社交语言

很多孩子在社交场合被语言能力所羁绊,当他们想要交朋友时不知道如何表达,当他们想要拒绝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家长可以教孩子社交语言但千万不要代替他们,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想明白,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平时父母要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行吗”、“你先玩,我后玩”等语言,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妈妈,给我拿水!”和“妈妈,请帮我拿一杯水好么?谢谢!”这两句话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一家人那么客气干嘛,有必要吗?

还真的有,这其实是在练习使用社交语言,并不是所有孩子想得到一个玩具的时候都会说“我能和你一起玩么?”这样的话的,如果没有刻意的练习,孩子可能只会说出“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这些话当然没有错,这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社交规则告诉我们,仅仅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社交家, 妈妈们还是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创造合适的条件,给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空间。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宜早不宜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勇敢迈开社交的第一步,千万别等到真正担心的那天才发现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