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文|张丹丹

“创作来自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之所以持续不断创作那么多中国风的作品,是来自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方文山,这位华语流行乐坛首屈一指的作词人,中国风的奠基性人物,写出了自己的一片境界。他的歌词,古典意韵和现代人丰富的情感浑然一体。风格或婉约辗转,或诡谲多变,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之上。如今,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上,办活动、开讲座;2013年,方文山在浙江西塘发起汉服文化周活动,现在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他坚信,传统文化插上通俗流行文化的翅膀后,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接受凤凰网采访时,他正在台北的办公室,为了创作一个以书法相关的电视剧,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力图将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众接受,这是方文山一直在考虑的事情,无论是作为作词人,还是传统文化推广者。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词汇、文字仿宋词的韵味,但服务的人是现代人”

凤凰网文创:这期间你还在创作抗疫的公益音乐,可以介绍下创作的情况吗?

方文山:《等风雨经过》是我创作歌词,杰伦、张学友演唱,在特殊时期,我们希望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帮上忙。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我看过很多视频,有辛苦的医务人员奔波在前线,也有一些机构、团体慷慨解囊,很多感人的事情。通过各种新闻讯息我们是能感同身受的。疫情蔓延到全球,在中国最严重的是武汉地区。我们去年11月底、12月初还在武汉有一个诗歌节,接触的人还蛮多的,我时常会想,那天去了那么多人、那么多朋友,他们后续怎么样了。所以我对武汉的情感连接性会比较强一点。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凤凰网文创:这几年你在大陆一些活动比较多,主要的工作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推广这方面。

方文山:没有错。我主要就是围绕汉字、书法这两个领域。刚刚讲到是歌词创作,除此之外我还有剧本创作,我在创作一个以书法为架构的电视剧。我认为,以通俗文化去推广传统艺术,它的能量巨大,辐射跟影响层面也最广。比如让书法和音乐、戏剧这些表演形式相结合,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

凤凰网文创:你的歌词能把古典和当下打通,做到这种流行的经典。新的情境下,如何做到,借古典的外衣去表达现代人的情绪和生活,而不至于脱节 ?

方文山:应该说,歌词是情绪的一种反应吧,音乐是催化剂。歌词、音乐总体上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服务的。用一些古典底蕴词汇的时候,我觉得要把时空跟现代人关心的事物结合,歌曲共鸣性才会强。举例来讲,“天青色等烟雨”,它就是很古典的词汇运用,“而我在等你”,“我”跟“你”就是人在牵挂彼此,用的口语。我不会故意写得很文言或者词藻很华丽,像《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这些歌曲的歌词我都是这样创作的。虽然词汇、文字仿宋词的韵味,但服务的人是现代人,你要用情感拉回来,这个可能是我创作上的习惯,或者所谓的风格吧。

“十几亿人中有几千万人对汉字、书法有兴趣就够了”

凤凰网文创:你做了大量关于汉字的研究,为什么会对汉字情有独钟?

方文山:世界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拼音文字,汉字是很特别的,我们守住汉字没有被拼音化,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一般文明进程中,大都是从图形文字开始,画在壁画上,然后象形文字、再到表意文字,之后就是拼音文字,一般看来是有序进化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文字使用的技巧、丰富性适用性,其实不见得一定是要遵循次序,最后进化到拼音文字的。

我很喜欢汉字,你也可以说它很优秀吧,两三千年来,它的语意到现在都没怎么改变。如果现在有一个石碑出土的话,只要是华人就可以直接读懂,汉字是超时空、超地域、超方言的一种文字。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方文山书法作品

还有玛雅文字现在也没有人能解读,它一半图像一半拼音,也有音意组合的形声字,基本上它还是表意文字,我觉得这样的文字很有魅力。

但拼音文字它会改变。汉字是视觉文字,其他的文字是听觉文字,听觉文字的字母排列、字母的形状都会变化,可能两千年前的古拉丁文,现在的意大利人就不见得看得懂。

凤凰网文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可能很多人习惯于打字,也经常会“提笔忘字”,这个现象会对我们古老的汉字有冲击吗?

方文山:我觉得这个避免不了,因为时代的节奏跟农业文明时期不一样了。农业文明时期相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比较封闭的,较少选项的,不管是娱乐还是职业类别。互联网时代,我们甚至还会用一些符号字,但这并不代表汉字的继承就会断掉。因为真正的文章、小说、包括教育体系都还是离不开汉字。我觉得只是说在分众,就是汉字、书法领域有人去继承、学习,只是这个人群所占的百分比没有那么高而已。因为人口基数太大了,十几亿人中有几千万人对汉字、书法有兴趣就够了,倒不是说一定要人人写得字正腔圆、运笔、挥毫一定要有棱有角,。

现代很少人写字了,我自己都很少寄信给人家,通常是邮箱传讯息,反而让书法变成一种艺术的类别,而不是日常的书写方式。以前没有钢笔、没有圆珠笔、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古人用毛笔写字,久而久之,字自然就好看,因为那是唯一的文字载体的呈现方式。现在社会这么多元,不能强迫现代人去过古代人的生活。当下,国家也在推广、重视书法,所以我倒不是很担心的。

“不需要一定在街上穿汉服、每天写书法这种形式的普及”

凤凰网文创:你连续发起并参与了7年的汉服文化周活动,汉字、汉服在你看来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汉服的背后凝聚的是我们怎样一种文化?

方文山:汉服是民族服饰,交领、右衽、系带、宽袍这种服装的特性,是蛮呼应中国人的生活或者是中国人的历史吧。我很喜欢汉服背后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会去推广,并且是公益性质,七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运作。因为当地政府很支持,所以基本上收支平衡。如果说要推动一个传统的领域,本身真的要有热情跟使命感,纵使可能没有所谓的商业回馈,但你会从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所以我是这样去看待汉字艺术跟汉服文化这两个事情的。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方文山与徐娇在西塘汉服文化节

凤凰网文创:你希望汉服、书法在今天的生活中是怎样一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一个文化脉络留存的符号吗?大面积的普及是有可能的吗?

方文山:书法跟汉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文化仪式感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推广的目的。文化仪式感会让生活精致,让生活有品位。比如,有练习书法的一个空间、时间,其实就有一个仪式感。书写的过程中会训练手跟纸接触的一个视觉的美学养成,书法陶冶性情,这种生活的仪式感就是特定的时空去运作,它不用全面性、普及性,也不用跟我们每天发生关系。汉服也是,端午节、春节、七夕这种特殊日子和传统庆典上,可以有一个汉服日或者是汉服同好的聚会。像日本的茶道一样,有个繁琐的过程,这就是跟文化发生连接。你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这其实会让我们有一个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很重要。倒不需要街上一定要有人穿汉服、书法一定是每天写一个小时这种形式的普及。

凤凰网文创:所以你觉得汉服有没必要改良让它日常化,还是遵循旧法?这也是两种主张。

方文山:分两个区块,一个是传统汉服的形制,不需要去改变。典礼、祭奠的时候或者传统节日、同好社团聚会的时候穿。另外一部分倒不妨说可以改革,不能要求现代人在日常生活去穿宽袖宽袍的衣服,守住汉服的文化符号就好了,又认同这种文化符号,又去做服饰的一个变革。像旗袍,就是满族人服饰的沿革跟变迁。汉服一部分可以改变,一部分是不需要改变的,我是倾向于分开来谈。

“中国风和古风,没有谁比谁优秀”

凤凰网文创:说到汉服圈,也有一个古风圈。这两者其实是有交集和交流,怎么看古风圈还有他们的音乐?

方文山:古风圈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它就是音乐类型的一部分,是个现象,要平常心看待,就把它当做是像摇滚、MV、嘻哈、饶舌、说唱、民谣风的一种,不需要去膨胀、渲染它的位置,也不用说它就是媚俗。好的地方就是,起码它跟我们民族比较相关,年轻人也会借由这个去关注传统领域和文化。所以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方文山创作的中国风歌词

凤凰网文创:中国风和古风的关联和区别在哪里?说到中国风,可能认为它是受众广泛的,说到古风,会认为它是一个小的同好圈子。

方文山:某种程度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古风圈不止是音乐,可能连穿戴、连一些活动内容都会尝试着跟古代文化做结合。中国风它是更广泛的可以讲是一种标签和分类,只要有些古典元素、民族元素,你就可以把它归类为中国风,像建筑的形式,美学、平面设计,它的涵盖面比较广。但(中国风和古风)没有谁比谁优秀,这是并存的。古风圈目前的年龄层偏低,等这些古风圈的小朋友长大了,他们就会更进一步提升自己,不要特意强调说,你这个圈不是我的,去互相攻击。

“在这个时间点上去回归传统文化是对的”

凤凰网文创:近些年,很多博物馆都加入了文创的队伍,你怎么看待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价值?

方文山:文化创意产业是吸取传统的养分,转换成现代的一个设计感,或风格、或色块、或符号、或图文等,这个领域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它是根源于你的文化养分、美学结构的,所以接受度也会比较高。我之前参加了几次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他们把古画跟科技结合,把一些传统领域里面只能观赏的东西生活化了,让观赏变成一个动态的生活参与。过去,博物馆的东西通常都只能远观,现在通过多媒体、通过舞台剧、通过流行音乐、通过动漫等,让传统文化跟现代人的生活有关系,它的影响才会广、才会深。我是蛮乐观看待这个事情后续的发展跟能量的。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北京故宫展出《千里江山图》画卷

凤凰网文创:传统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土壤下,它会迎来复兴吗?怎么理解“复兴”这个词?

方文山:所谓的复兴就是你承认它失落过、被冷落了,才有相对应的词汇,那你用复兴也可以,或者说传统领域的氛围加重了、被重视了。现在确实是有复兴的必要。每个民族要有自己的识别度,我们今天的穿戴方式、行为方式,包括交通、美食等全部都是西方的,都被全球化了。那么我们华人的主体,我们的文化识别度就很少了。像日本就把传统文化维护得很好,他们有最时尚的交通工具、科技,也一样有最精致的和服文化、茶道文化,多种文化是并存的。凸显我们本民族的一个民族文化识别度,这是有必要的。

社会的基本需求满足了,就会往追求精致化方向去发展。这就要寻根,寻到最后发现传统的一些东西是好的,就会回归,惊觉原来以前我们的饮茶文化、服饰文化、书法艺术,明清家居、鲁班窑、唐三彩都很有魅力。在这个时间点上去回归传统文化是对的。

凤凰网文创:就推广传统文化来说,你站在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专家学者的角度,有没有一些不同的领悟?

方文山:传统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他必须要有一个高度、专业度。我曾参加敦煌的一个活动,造访了敦煌研究院,他们把敦煌壁画里面的汉服复原了,跟一些服饰配合,这是一般创作者和爱好者做不到的,这就是不同的高度。学者可以变成一个类别的标杆,和一个审核的基准,我们这种流行文化的创作者,就是在影响层面扩展、普及,创作者的门槛比较低,他们的作用是把大众先带进传统领域,再慢慢寻求类别、寻求专业度去发展。两者并存各自发挥功用。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这个世界会好吗?2020年5月,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即将拉开帷幕,这场两年一度的大型文化公益盛典,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贵州心悠然酒业战略支持,主题为 “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希望在这个非常之年,汇聚文化思想精英,激活传统智慧资源,直面当下危机现实,探寻匡时济世之方,推动文明之间的正向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673 字。

转载请注明: 方文山: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人发生关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