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通报道,今日可燃冰概念走强,截止发稿,板块上涨1.81%。可燃冰作为未来很有前景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致力的重点。
今日可燃冰板块海默科技(300084)冲涨7.96%、石化油服(600871)上涨6.25%。一旦可燃冰开采得到质的发展,那么可燃冰板块再未来的必然会成为一大潜力股。
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全球资源就被无限度的消耗,各国为了争夺煤炭、石油等发动的战争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些煤炭、石油资源是根据数亿万年才形成的,哪能经得住一再开采。目前虽说各国都提倡节约资源,但是资源真的算是千疮百孔,再也经不起我们挥霍。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深海海底,包括在陆地上的冰冻层也有可能存在可燃冰资源,最典型的就是南极大陆上蕴藏的可燃冰,为什么有充足的可燃冰却不去开采用呢?关键是开采的难度和花销是很大,技术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今年五月,中国才正式在南海试着开采可燃冰,而且还取得了成功。
可燃冰不仅资源丰富充足,而且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正是当下全球所需要的,可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战略性能源。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毕竟涉及到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不睡的神”:石油是可再生资源
网友“蓝天”:上面不是固体酒精吗?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亦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消息引起社会巨大反响。随后,我们发表了一文,对可燃冰的开采及性能进行了全面报道,详细阐述了可燃冰对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影响,其中,一组引用央视“100L可燃冰可以让汽车跑5万公里”的数据却遭到各界质疑。
“5万公里”属计算错误?
100L可燃冰真的能让汽车行驶5万公里吗?这种说法被很多业内人士从各方面进行了论证。总结如下:
“5万公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根据央视的报道数据,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释放出167立方米的天然气,那么就意味着100L可燃冰可释放16700L天然气,如果按照100L的天然气可以让汽车跑300km计算,100L的可燃冰确实可以跑50100km。
那么,100L天然气是否可以支持汽车行驶300km?通过查询数据得知,天然气和汽油的热值大约1立方米天然气=1升油,天然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压缩比为200:1,那么通过换算得知,100L的气瓶相当于20L的油箱,如果按照7L油跑100km为依据,则可大致估算,100L天然气支持汽车行驶300km的数据在合理范围之内。
基于上述结论,100L可燃冰支持汽车跑5万公里的结论又是否成立?《中国汽车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分别从体积压缩比和热值对比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了结论。从体积的压缩比来计算,根据“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释放167立方米天然气”,以及“100L天然气可支持汽车行驶300公里”为出发点,100L可燃冰可释放出16700L左右天然气,而天然气由气态转为液态的压缩比为200:1,那么100L可燃冰支持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00*167/200*(300/100)=250.5km,与央视报道的5万公里数据相差甚远。那么,央视的计算方法错在哪儿了?答案一目了然,央视将100L支持汽车行驶的天然气指代为气体状态。
另外,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刘科通过热值进行换算,也验证了数据存在的错误。他指出,100L可燃冰中天然气的含量不足20kg,以燃烧产生的热值来计算,即每100L可燃冰含的能量不到18L汽油的能量。按目前小型最省油的汽油车百公里油耗5L计算(20km/L),可以跑不到360km。
因此,关于“100L可燃冰支持汽车跑5万公里”的新闻一经报道,顿时引起一片质疑。其中计算误差确实太大,让人不得不震惊。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所言,“可燃冰生成的机理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的深海条件下生成,确实是可以变成密度很高的物质,但密度再高,也无法支持汽车行驶5万公里的路程。”
应用价值不可弱化
当初被纷纷看好的“可燃冰”在一夜之间出现了神反转,原来这个神奇的能量块并非是汽车的“永动机”,那么这一切真的只是一场误会吗?
“可燃冰同时具备低温、高压储气和吸附储能的条件。虽然难以支撑汽车行驶5万公里,但是其高能量密度却不容忽视。”殷承良进一步解释到,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体积虽小,但存储的能量很大。此外,一些储存气体会与其他化合物产生吸附情况,比如氢气就经常会有多孔状的储氢材料,将大量的氢气吸附在里面,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可以储存大量的能量,可燃冰也具备相对同等的条件,只要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吸附的能量就可以释放出来并且进行燃烧做功。
殷承良还强调,可燃冰在深海里的储量非常丰富,比汽油、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含碳比高很多。同时,相比于芳香烃分子结构的燃料,可燃冰含有的甲烷只有一个碳原子,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较低,燃烧的清洁度十分高。
作为改变未来能源发展格局的新兴能源,可燃冰可应用于交通、冶金、电力、轻工等行业,其中包括内燃机、汽车、炼钢、热处理、印染、纺织等诸多方面,对下游产业的价值十分巨大。不可否认,可燃冰的成功试采只是第一步。“如果能实现可燃冰商业化的开采,实现低成本的开发,确实不失为一种前景十分广阔的能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负责人杨金秀重点说明了可燃冰的开采难度。另外,可燃冰对低温储存及运输环境要求比较高,危险性也比较大。同时深海开采环境十分复杂,仅仅靠单艘开采船只进行作业,距离大规模工业化及商业化的开采还需要很长时间。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gnin”:照你这么说还要啥核动力航母,直接用可燃冰
网友“杭州用户51xxxx195”:什么时候能上市呀,产品
网友“屁屁君丶”:别想了,开采难度大,价格贵,转化应用难
网友“让梦做的绠像样”:可燃冰,,,,,
(2017-09-08)
近日,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集团在北京共同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签约仪式并见证三方签约。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孙绍骋主持签约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凌月明,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宏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签约仪式。
姜大明表示,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集团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贺电精神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勘查开发领跑、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姜大明强调,要通过加强部、省、企合作的组织领导、加快资源管理政策和产业政策研究与制定、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各方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制度优势,加快研发进程,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力争新资源早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受胡春华书记委托,马兴瑞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马兴瑞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工作,这将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资源支撑,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有效带动广东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广东省将认真落实三方协议,以先导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职责分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建设强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加快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工作。
王宜林在讲话中指出,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5月在神狐海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试采,取得持续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向天然气水合物工业化开发迈出了关键一步。三方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贺电精神的实际行动,对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签约仪式现场
王宜林表示,中国石油集团将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在国土资源部、广东省的关心支持下,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在陆上天然气开发和深海水合物试采的技术、经验等优势,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先导试验区建设。王宜林强调,中国石油集团将积极开展试采关键工程技术科技攻关,尽快突破甜点识别、分支水平井钻完井、储层防砂举升工艺等技术难题,全力参与试采工业化现场试验,努力提高单井产量、降低试采成本、有效保护环境,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规模建产奠定基础。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事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集团三方的紧密合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建设的进程,使“可燃冰”这种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在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凌月明宣布了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钟自然、许瑞生、刘宏斌分别代表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办公厅主任王志刚,以及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石油集团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原标题 重磅 | 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速,中石油与国土资源部、广东省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
(2017-08-26)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真是可喜可贺!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贺电!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可燃冰并不是什么新物种,它是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天然气完全相同。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离2007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首次采样成功差不多20年。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高规格的贺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中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参加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在500多字的贺电中说,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距离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仅两个多月。从2015年总理报告提出“新能源车”到2017年总理报告提出“清洁能源汽车”,从政府报告中“鼓励”到中央高规格“贺电”,彰显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发展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新思路。
中国汽车情报老专家程振彪认为,我国在海底成功开采可燃冰中央发贺电,可见此事的战略意义,其意义深远,令许多人想不到,它不亚于我国当年爆炸原子弹。他在2008年8月31日完成《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课题研究中从汽车能源可持续的角度专门对可燃冰做了介绍,并建议要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实际上,这关乎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之大事。早在1999年,国家科技部、环保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就启动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行动并不迟缓,投入并不少,但各种复杂原因收效甚微,或者说效果并不显著。
我们重视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意义并不是说现在就依赖它,而只是认为其给我们开辟了前景,发展天然气汽车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说2030年可望商业化,听起来很远,实际也就10来年。程振彪回忆起说,他在2008年提出可燃冰距今近10年,业界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针对媒体报道中说“假设一升可燃冰等于164升天然气,100升天然气可使汽车跑300公里,那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可使汽车行驶5万公里”的说法,程振彪说,这仅是理论上的计算,也不算是谣言。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题,仅仅是个比方。在程振彪的著作中也有这样的话:相同体积的可燃冰释放的能量是天然气的164倍。这样的说法更严谨些。
要说天然气和可燃冰首先会动谁的奶酪?肯定是煤和石油!对汽车来说更显得迫切,无论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还是主要靠煤电获取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正如贺电中所说希望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天然气汽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潘桂妹在两年前就建议加大天然气汽车推广力度,逐步完善天然气汽车生产、加气站建设、天然气汽车购买补贴、加气站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可燃冰的发现和试采成功将使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更好看好。可燃冰延长了天然气的使用寿命,其含有的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地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可看作是人类后石油时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从今年两会的提案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较大想象空间,更多元化,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说会并行、两腿、多轮、多路径发展,并不会谁吃掉谁、谁淘汰谁。无论是既定的纯电动也好,还是国家、国际和社会正形成的新共识——氢能源也好,还是代表、委员提出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也不管是一夜爆红的可燃冰也好,新能源服从的前提是必须环保、绿色、经济,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获取和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以新能源汽车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站为例,虽然设置密度不必像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那么高,建设起来肯定比充电站要复杂得多,牵涉的面更广。无论如何,天然冰是石油时代我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也是我国清洁能源汽车的可行选择,至少为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核心技术争取了10、20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应点赞、鼓掌、喝彩。
(2017-08-30)
可燃冰是目前的一种新动力源,可燃冰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这种物质为固体形态的水于晶格(水合物)中包含大量的甲烷。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后来发现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甲烷气水包合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新时代替代能源而备受期待。
但是请注意——可燃冰的能源密度不可能高于液化天然气。媒体炒作:“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可见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之高,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石油、天然气、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这句话也不靠谱。可燃冰不可单独利用,只能以气态天然气形式利用。纠结可燃冰含164立方米天然气没有意义,可燃冰能源密度再高也高不过液化天然气(1吨液化天然气=1360立方米天然气)。表说明化石燃料的比能量和能源密度的数据。可燃冰的能源密度(Energy density)比石油、天然气、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显然不对。
现代军舰的动力系统,无非是四种动力模式构成:核动力-汽轮机、锅炉-汽轮机、柴油机组、燃气轮机。最简单的使用模式自然是外燃机模式下的锅炉-汽轮机组模式——燃烧->烧水->蒸汽推动轮机。但是,可燃冰燃烧的副产物是水分溢出。因此可燃冰单独使用并不合适。正确使用是将可燃冰以气态天然气形式利用。
但是LNG动力船舶虽然经济性更好一点,但是设备占用的空间更大。对于军舰的整体设计来说并不合算。而且很关键一点,军舰的全寿命成本中,燃料成本所占的比重要远远低于民船。而LNG也并不能让舰艇跑的更远、更快。所以说未来的水面舰艇动力系统,仍然会以核动力-汽轮机-综合电力系统,使用液态燃料的燃气轮机-综合电力系统为核心发展。
要是把军舰的油换成可燃冰会不会增大续航能力?军舰可以以可燃冰作为燃料,但是效果很差!
(2017-08-26)
数月前,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稳定开采可燃冰,使得世界为之侧目,纷纷感叹中国在可燃冰能源开采使用上,又取得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
如今,这项感叹还未远去,中国在能源钻探上再取得重大突破。日前,我国科学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首次钻获236℃高温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上的重大突破。
干热岩是一种温度在150℃以上,深埋地下数千米,内部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其实可以将其想象为“一种发热的岩石”!
而因为其“发热”属性,一般工业使用中,主要就是提取其内部温度,用于发电、供暖、强化石油开采等等。在能源专家看来,干热岩石的应用前景十分有潜力,与可燃冰一样是人类未来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受限于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煤炭这种重污染的能源一直被大量使用,仅2016年煤炭的使用量就达43.6亿吨,占全国使用能源总量的6成多,远超全球煤炭25%的平均使用率。
因此,为了优化改善能源结构,我国近几年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天然气,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不过受限于成本、技术、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原因,这种改变效率十分缓慢,且能源的大举外购,也使得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威胁我国国防经济安全。
单可燃冰以及干热岩的出现,将极大改变这一现象,暂且不说我国可燃冰那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的储量,仅干热岩这一资源,我国勘察初步评估认为,陆地干热岩资源储量达860万亿吨标准煤。
尽管按照国际标准,其中仅有2%能进行有效开采,但也有17.2万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大概相当于我国2010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热岩配合可燃冰,我国能源安全将获得到极大保障!
(2017-09-08)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超过8天的稳定产气。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不料,这个新闻随即引得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中国可燃冰试采技术领跑世界。
XXX媒体:可燃冰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业开发,降低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
XXX媒体:中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全球试采成功的第一个国家。
XXX媒体: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其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
某媒体现场报道:
(2017-09-11)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开采试验取得较大进展。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消息,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超过7天的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贺电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我国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模拟题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现阶段世界人口依旧在增长,我国更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增多让环境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面对趋紧的能源压力,我们在不断精进科技,从而探索新的能源,向深海、深空、深地、深蓝众多未知领域迈出认知的步伐。可燃冰的开采成功便是我们探索新能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未来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当前我国发展所遇到瓶颈来看,其中资源供应紧张就是其中之一。可燃冰试采成功,一旦能够技术成熟进而大规模供应并投入使用,将会减缓陆地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大量开采陆地资源也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现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可燃冰的开采也可以保护陆地环境,给陆地资源短暂的休眠和自我修复的时间。可燃冰开采中更是我国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因此可燃冰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可燃冰从发现到开采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如今也只是试采成功,对于技术和采集可行性势必要做出更多的革新,不能沾沾自喜,对于可燃冰试采成功事件,除了欣喜之余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首先,从试采到批量成熟采集,还需要继续探索与研究,对于采集可燃冰要规范安全的开采,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研究稳定安全的开采技术。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也需要考虑到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最大承受能力,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这个阶段转换到商业规模的开发生产阶段,还有经济、地质灾害、环境等问题需要考虑,不能再走先破坏在治理的老路,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要并重,呈现出健康的科学发展方式。
最后,任何事务都离不开规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燃冰的开采要在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下合理开采,避免日后不具备资格、非法经营的商家以此为依据牟利,因为开采不正规浪费资源,甚至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安全事故。
总之可燃冰的试采成功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合理开采,合理利用我们更要做足功课,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能够服务于人的新能源,我们可以共同期待可燃冰能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7-09-03)
中国民用航空网通讯员陈思阳孔祥龙孟庆涛讯:7月29日,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原南航珠海直升机分公司)西科斯基S-92直升机执飞的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项目顺利结束。项目运行73天,共保障飞行132架次,安全运送平台工人3667人次,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开采壮举。
3月中旬,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南海可燃冰开采项目”开始运行,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南航通航承担人员和设备的直升机运输任务,
5月14日,蓝鲸1号可燃冰开采平台成功完成平台加油。从航油运输、平台油罐清洗到人员培训,南航通航公司帮助中石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在深圳、珠海、平台“两岸三地”多次奔走协调,确保顺利实现平台加油。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告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南航通航顺利保障了国土资源部领导乘直升机前往平台宣读中央、国务院贺电任务。中石油对南航通航安全高效的保障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肯定。
3-7月,南航通航做好项目预案,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期间共保障重要飞行任务22班,运送国家要员、技术专家往返海上钻井平台400余人次,保障服务抓住细节,保证任务执行不掉链子,并于7月31日收到中油海的表扬信。
南航通航西科斯基S92直升机飞抵南海钻井平台
南航通航S92直升机保障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
(2017-08-03)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满月了,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可燃冰试采平台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10日14时52分,此次试采已连续产气31天,总产气量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
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人们看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得到缓解的一丝曙光。在汽车行业,可燃冰带来的话题效应也在持续发酵。其中之一,便是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后,是否能解决燃料电池汽车制氢短板。
“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在《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曾表示,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5.5%,2020年前可能超过70%,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不仅如此,据了解,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焦峰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达到300亿立方米。
可燃冰试采成功“燃”起了希望。作为一种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组成的类冰状笼形包合物,其外形酷似冰,能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直接点燃,人类还可以从中分离出甲烷。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可燃冰的成份与天然气一样,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天然气的价格比较便宜,在居民生活、发电供暖、化工及汽车燃料等方面都有较广泛的用途。郭焦峰说:“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国产天然气价格大约1元/立方米(坑口价格),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分为两种,现货价格大约1.5元/立方米,长期协议价格大约2元/立方米。”
不过,我国可燃冰目前仅仅试采成功,离商业化开采还有较长的距离。林伯强认为,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还需要10 20年,郭焦峰的观点是需要10 15年。“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现在离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还有一定时间,应加强汽车使用可燃冰的研究,迎接可燃冰的大规模应用。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低于2元/立方米,就将有商业价值。”郭焦峰对记者说。
制氢是燃料电池短板之一
燃料电池汽车有诸多的优点,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济大学张智明博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能源生成技术像燃料电池那样将诸多优点集于一身。
(2017-09-04)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