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中国大陆、韩国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团体2016年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慰安妇”史料,这项申遗史料很可能即将在下月审查通过,正式入选。然而,日本国内反对负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费的抗议声浪也越来越大,如果“慰安妇”史料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势必又将挑起争议。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9月14日援引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针对民间团体下月可能成功推动“慰安妇”史料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一事,日本官房长菅义伟获悉后表示,日本政府会持续关注联合国动向,并表示将“坚持立场”并采取行动。
报道称,“慰安妇”是二战期间,日本民间强制征召各国女性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受害女性,这些招募对象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随着日本战败以后,中国大陆、韩国等地的慰安妇陆续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并要求道歉。
报道称,早在2015年,大陆申请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当时日本政府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修改申遗的制度和流程,因此联合国即将在下月订出新的审查流程,然后在2018年开始实施,但是在此之前,“慰安妇”史料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部分,则将按照原本的流程进行审查,预计下月就能申请成功。日本的民间团体再抗议、反对日本政府再负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经费。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城市雏形出现后,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有都城、府城、县城,还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堡,城墙规制也各不相同。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高墙却能从中读出很多文化信息:古代城市体系、古代居民楼火灾瞬间成火海" href="/complex/UhnZVIZFQU.html">建筑经验等等。近日,中新网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处了解到,9月18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五次工作会议将在西安举行。那么,中国这些古城墙有哪些独特价值?又应当如何保护呢?
杨国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专家,《中国古城墙》主编。在他看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城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明代南京城墙,“当时的南京城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建造不循以往古代都城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是按照天文学来完成的,其中明故宫选址在燕雀湖的一片低洼湖水中,也与此有关”。
“古时南京城的13个城门,实际上对应的是天空中的13个星座,金銮宝殿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北斗斗勺’中央,这才是当年‘填湖建宫’的原因。”杨国庆对中新网记者解释道,“明南京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相天察地’营造城垣的传统,与明初道教文化在南京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融合的产物”。
不过,据杨国庆粗略估计,目前现存的古代城墙不足历代建造积累下来的所有古城墙的十分之一,“很多老城墙已经没有了,有的也只是剩下一座城门,或者一段残墙”。
正如杨国庆所言,贺云翱在调查中也发现,为数不多的古城墙其实很脆弱,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一部分是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影响,“过去,老是有人想把它开发掉,比如修条路、拿城墙砖砌房子,只觉得那是公共资源,却没想到那是文明的结晶,是文物”。
“以往一些地方的古城墙都是残破不堪的,周边到处是破房子,甚至有人紧挨着城墙盖房,城墙就是他们家的后墙。”上述现象让贺云翱很痛心,“所以,我们要推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也是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现在,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于是,由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兴城、凤阳8个城市参与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开始逐步展开。据了解,8个城市的城墙,分别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国都京师和地方州府的城墙建筑形态。此外,正定、宣化,以及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福建长汀也提出参与中国明清古城墙联合申遗。
那么,在申遗方面,中国明清城墙又具有什么优势呢?贺云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第一代城墙诞生。此后一直到清朝,建造城墙是农业社会城市文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遗憾的是,之后由于一些原因,历史上90%以上的城墙都没有保存下来。准备申遗的这些城墙,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
其次,准备申遗的城墙基本都还“活”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等一系列文化成就的见证。贺云翱说,像南京、西安等地,古城墙存在于正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就能构成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文化对比,能对启迪人的精神产生独特作用。这种价值也是唯一的”。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很多文明特质是通过城市孕育、体现的,虽然城墙只是墙体,但围护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标识价值。”贺云翱进一步解释,城墙设计需要运用很多科技方面的东西,“选址、建筑技术、造型等,这种科学的、独特的文化内涵都在城墙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据此前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自2006年起步,2014年,“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担任该办公室总负责人。目前,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里,襄阳城墙、荆州城墙、兴城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寿县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西安城墙一起入选中国明清城墙单元。
当然,进入“预备名单”并不意味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贺云翱说,这只是表明中国明清城墙具备了申报世遗的基本条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申遗’只是一个抓手,关键是推动已经为数稀少的古城墙所在相关城市对它们的保护”。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墙这种古代出于防御需要的城市建筑体系,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不会再出现了,作为包含着众多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文物,我们应该把有价值的古城墙更好保护起来,留给后人。”杨国庆总结道。(上官云)
(2017-09-08)
慈禧太后当年靠着自己的美貌获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从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道路。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掌握朝廷大权的女性之一。
她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成为清末事实上的统治者。
慈禧的身世一直是个空白。1908年逝世后,出身成了个谜,历史上争论不休。
慈禧从小熟读汉书、学汉学,与其他满族女子明显不同。他爱唱山西小曲,爱吃山西陈醋,生活中的习惯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出身。
慈禧剧照
以下史料或许可信。
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王姓之家,父母为她起名叫王小谦。
4岁时,小谦被父母卖给该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
12岁时,宋玲娥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叶赫那拉·杏贞。
1852年,杏贞以满清官员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被咸丰帝宠幸,掌控满清朝政48年。
1989年,专家在山西长治县发现慈禧出生地的遗址、慈禧亲生母亲的坟墓。当地人称,慈禧进宫当“娘娘”后,村里就称她童年住过的宅院为“娘娘院”。
如今,在长治市还保留有杏贞书房的遗址。
慈禧剧照
慈禧个人习惯上也很有趣:
爱吃山西陈醋、山西萝卜、团子、壶关醋、玉米掺粥、沁州黄小米等;
好吸山西水烟,不吸关东烟;
还爱看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而咸丰帝喜欢的是江南丝竹。
剧照
慈禧入宫受宠,心情不错时好哼老家歌谣。有一次,兴之所至,慈禧唱了一首山西民歌,喜欢丝竹的咸丰帝就问她:“为啥山西的民歌唱得好,而满歌你却唱不了?”
慈禧的回答直接透露了自己的身世:“我幼年随父在潞安府长大,对那里的民歌熟悉。”
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也记载说,慈禧在宫中有自己的一片田地,每隔几天就去看看。她曾说:“我喜欢乡村生活,觉得那比起宫里的生活来自然得多了。”
看来,慈禧没准真是山西一村姑啊。
【一个专注历史名人传记的原创号】
(2017-03-21)
现在很多人提到战斗民族,那么英勇、那么任性总是很羡慕、很向往。但是,曾几何时,我们是几千年的战斗民族。华夏民族的起源就是皇帝和炎帝的战争,最后吞灭三苗控制黄河流域,那时的祖先也是勇武异常,打的周边少数民族屈服。
而夏商周三朝,中国也在不断的扩张领土,每一个朝代领土都比之前大的多!而尚武精神最盛的,还是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武力关乎国家存亡,因此当时列国人人尚武,人人奋勇。那时随便一个诸侯国就能把周边的匈奴、胡人、越人等少数民族打的找不到北,李牧一战消灭匈奴10万大军,吓的他们几十年不敢南下,这还是仅仅一个诸侯国。
而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也是尚武,铁血的武力统一,而且,30万军北逐匈奴,50万军队南侵百越,开疆拓土,令人胆寒!之后的汉代,更是尚武不减,不但将匈奴打的七零八落,其被迫跑到欧洲去横扫,去做了上帝之鞭。而且,在西域,大汉使者随便带几十人就敢灭国,使得西域震动,纷纷归服。更是打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最强音。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最危险的时刻,中华民族差点被亡国灭种,但是在冉闵的带领下,立刻焕发汉族尚武的精神,进行大反击,将北方少数民族打回老家,将杀人最狠的羯族直接灭族。而隋唐时代,尚武之风更是盛行,李白一个书生尚且敢于仗剑走天涯,唐朝人更是尚武异常,创造辉煌战绩!
但是,一切的转折点在宋朝,太祖赵匡胤为了国家稳定,不再出现黄袍加身的事情,因此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抑武。将武将至于低位,而且倡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使得中华大地开始由尚武刚毅走向文弱书生。放下刀剑的民族,放下刀剑的读书人,只能是挨打,因此,整个宋朝被北方民族狂虐!抬不起头!
而到了元朝,则更加深入,蒙古人少,担心人口众多的汉族反叛,因此开始奴化教育,控制刀具,每10户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并且多次颁布禁武令,严禁民间武力,尚武之风开始消退了。而在明朝,汉人铮铮铁骨开始缓慢复苏,整个明朝对外不投降、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将蒙古人几乎打回原始状态,尚武之风渐起。
但是,大清入关后,大肆屠杀汉人,用屠刀推行留头不留发,最后华夏衣冠沦丧。而且,思想禁锢严重,奴化教育深入骨髓,汉人的尚武之风消失,取之而代的愚昧、奴化,甚至是不择手段!战斗民族的称号也是渐行渐远!
(2017-03-30)
央视网消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厦门市在鼓浪屿的保护管理上不断进行探索,今年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就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傍晚时分,鼓浪屿一栋老建筑传来的音乐声吸引了游客的注意,由居民组成的乐队正在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已成为鼓浪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盲目开发,岛上商业、旅游业一哄而上,大量居民外迁,一些历史建筑被破坏或者荒废。
鼓浪屿该如何定位?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专章论述了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规划,指出:“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根据这份发展战略,鼓浪屿开始了第一次改造,一方面修缮历史风貌建筑,另一方面清理临时搭建、危房。家住鼓浪屿福州路的郑南辉,当年发现自家附近一万多平方米的红砖楼群即将被拆除。这一片虽不属于历史风貌建筑,但却是鼓浪屿本地人的一处聚居地。于是他提笔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希望保留这片红砖楼群。
让郑南辉意想不到的是,红砖楼群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修缮。
找准定位后,鼓浪屿从侧重对自然资源、风景名胜的保护,扩大到对人文资源、对文化内涵的保护。2008年,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鼓浪屿保护向“国际标准”看齐。借鉴国际理念,一项全岛“博物馆”计划开始实施。
吴米纳家的老房子原本已经荒废,近几年,他将房子重新修缮,摆上老家具、老物件,办起了家庭旅馆。
在鼓浪屿,像这样的家庭旅馆一共有270多家,房租既是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他们修缮房屋的经济来源。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厦门将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用更为严格的保护和管理,让鼓浪屿这一“世遗”项目留得下、“活”起来,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2017-08-22)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