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年地球进入冰河时代,全球气候变暖。
2060年人类离开地球移民火星。
2100年人类进入外太空,新人种出现。
2215年地球将面临灾难性毁灭
2600年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
最近,小编看了个新闻,
而且今年高考阅卷还采用了阿尔法狗的背后技术
他的发明者就是被称为“地球最聪明的人之一”的戴密斯·哈萨比斯
这人一点都不简单,让李嘉诚专门请过来给自己上课,老李听的那叫一个聚精会神。
神童横空出世,4岁自学国际象棋,两星期击败成年人
哈萨比斯1976 年7 月27 日出生,父亲是希腊与塞浦路斯混血,母亲是新加坡华人,从血脉上讲他也算是半个华人。他们都是老师,曾经开过玩具店,有着“像波西米亚人”般的性格。在这么个家庭,走出继承父母衣钵或者从事艺术的孩子应该是一件大概率事件。
事实也正是如此。哈萨比斯的妹妹是一名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而弟弟则专注于创造性写作。
“很明显,我就是家中的那只黑天鹅。”哈萨比斯曾这样开玩笑地表示。
▼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自学成才,4 岁的时候,哈萨比斯看父亲和叔叔下国际象棋,还是小朋友的他一下子着迷了,而且神奇的是看着看着就学会了,两个星期后,哈萨比斯就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了成年人。
仅用两个星期就国际象棋大赛中击败成年人,这不是神童是什么?简直太逆天了!后来哈萨比斯就不断的学习,经常在比赛中大胜。
8 岁的开始,棋盘上的成功开始让他思索两个困扰已久的问题:第一,大脑是如何学习完成复杂任务的;第二,电脑是否也能做同样的事。神童的世界普通人真的很难懂。
当时,哈萨比斯的老爹经常带他去伦敦最大的书店Foyles看书,这个神童对其他书籍不怎么感兴趣,8岁的他对编程的书入了迷,学习如何在游戏中无限续命。这是8岁的孩子该思考的问题吗?
于是,他用从国际象棋比赛中赢的 200 英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计算机 ZX Spectrum,开始研究编程。
▼
当时还跟着英国知名游戏设计师彼得·莫利纽克斯开发游戏。17岁时,哈萨比斯选择在剑桥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同年龄男生一样,他也热衷电脑游戏。哈萨比斯领衔开发了一款经典模拟游戏《主题主园》,1994年发行了几百万份,在当时来说,这款游戏跟现在的王者荣耀一样火。
在剑桥大学的4年间,哈萨比斯曾在剑桥的一个高水平围棋社团里学习围棋,并很快沉迷其中。但因为忙于电脑方面的工作,他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围棋技艺仅停留在业余一段水平。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围棋的喜爱。
▼
▼
在霍金那儿,他侃侃而谈人工智能将会如何让世界更美好。促膝长谈4小时后,这位全球最顶尖、脑中装着全宇宙的科学家霍金,竟然真的被说服了……说服了……服了……
从此,霍金转变了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并对哈萨比斯的相关研究表示关注和支持。
▼
▼
▼
从国际象棋神童,到神经科学专家,再到人工智能企业家,哈萨比斯正在一步步改变这个世界!
Alphago与同类程序对弈胜率高达99.8%,在2015年五连胜击败欧洲冠军之后,名声鹊起的Alphago来到东方,直接挑战韩国九段高手李世石,曾经年少轻狂藐视一众前辈的李世石,在强大的Alpha Go面前,坦言职业生涯“从未如此紧张过”,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用精彩绝伦的胜利证明了一切的哈萨比斯团队,致力于模拟人脑神经系统,最终创造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具有学习能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计算机系统,这家至今离职率为0的公司,曾在2012年获得马斯克650万美元的投资,而在谷歌收购之前,扎克伯格也一度对DeepMind动心。
2016年1月DeepMind再次发表论文,称他们的新算法AlphaGo在最困难的游戏——围棋——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后,就是公众耳熟能详的事了。
哈萨比斯是个天才,这个论断即使只知道他是那台在围棋比赛中下赢人类的机器背后的男人,相信也不会有很大的异议。不过,看着他谈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知道,他并不是什么企图溃灭人类的疯狂科学家,也不是木讷的“极客”。不管哈萨比斯自己是否认同,他肩上担负的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某种希望。
每晚,他都会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之后陪两个儿子写作业玩游戏。在带完两个孩子上床睡觉之后,他会开始工作电话会议直至凌晨1时,之后用几个小时来进行思考。而在这些深夜的思考中,诞生的可能就是下一个颠覆全人类的想法。
(2017-10-08)
清朝“重戏轻工”,推祟戏子,导致亡国,刚过百年这惨痛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烂事天下知,可悲可叹!
今天被鹿晗公布恋情的微博刷爆朋友圈,短短三个小时50多万次转发、110多万条评论、280多万次点赞。短短16个字,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们都在关注一些什么?
这是史蒂夫霍金的一条微博,2千次转发、2千条评论,2万次点赞。可怜的数据,甚至连鹿晗的零头都不到。
一些小鲜肉一部戏的片酬竟能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一名环卫工人从凌晨开始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拿着几十块的工资,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一个奖项竟买不起北京的一个居室。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环卫工人辛劳的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舒适、干净的生活工作环境,屠呦呦默默的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一个活跃在荧幕中的小鲜肉做了什么?
现在十几岁的小学生都知道这些小鲜肉,把他们作为崇拜的对象。今年袁隆平爷爷又为国家创造荣誉,他们知道么?他们还记得邓稼先爷爷么?
国家是强大了,但是还需要更大更长远的发现,为此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关注些什么,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去关注些什么?我们需不需要以身作则?
小时候老师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说:科学家、医生、军人… 现在的孩子却是回答:我要当大明星…
价值观、认知、榜样…全变了!
从两条微博我们看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是一条警示。希望老师再问起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孩子们能毫不犹豫的说:科学家。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戏子当道,愿不让英雄落泪。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iis”:变了 。。。老一辈用血肉打下的中国被一群脑残粉整天捧着一个戏子烂事在说。。
(2017-10-08)
这个身材枯瘦,显得头特别大的男孩叫邵镇炜,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以644分考入大学的,因为从小患有“进行性肌肉萎缩”症,不得不与轮椅相伴
瘦弱的他甚至连厚一点的书都没办法拿起来,但是坚强的他通过自学以高分考上大学,而且因为他读书涉及范围广,就算是很多高年级的大学生也比不上他
邵镇炜从小没有什么朋友,与他相伴的就只有书籍,也因此邵镇炜的心比谁都能平静,这也让他更好的静下心来读书,体会书所带来的好处
邵镇炜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平时都是靠妈妈的照顾,每一个天才的背后总有一位默默无私付出的伟大的妈妈,身为患有进行性脊髓萎缩症的他是不幸的,但是拥有这样一位伟大而坚强的妈妈,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
平时看书看累了,邵镇炜就喜欢看着窗外,无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只知道努力的活着,更好的活着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同时,他在家趁着暑假的时间已经开始自学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的知识,为大学的研究做铺垫。
(2017-10-13)
关于“世界末日论”,距离我们最近的要数2012年。而对于宇宙研究有着巨大贡献的霍金,最近他又说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担心的消息,那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即将迎来毁灭,这一次,他并没有开玩笑。
在霍金的预言当中,曾经提到2215年地球就会完全毁灭,并在经过一百年左右变成一颗大火球。
如果地球真如霍金所说的那样毁灭的话,那么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合适居住的星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宜居星球一直是科研人员们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那些星球才适合我们人类居住呢?在太阳系当中,可能性最高的就是土星上的土卫六,其次就是我们的邻居火星以及木星的木卫二。
虽然这些星球的可能性都很高,但是却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这些星球的环境并不是百分百适合我们,但是人类是可以进化的,也许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就会进化出能够适合太空旅行的“新人类”,不过,这个时间可能非常漫长。
对于在地球上繁衍进化了亿万年的人类来说,地球无疑就是最合适生存的地方。可是随着人口压力、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正在逐渐崩塌。
如果我们人类还没有意思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变化的话,那么等到资源枯竭的那一刻,可能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在所谓的预言到来之前找到合适的宜居星球,而且还要对地球的环境做出改变,这样我们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如果你觉得有趣的话,那就把它分享出去吧。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心征途”:毁灭才好呢,不是吗。
(2017-10-11)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9日在深圳启动的腾讯NEXT IDEA科技艺术跨界展上,脑电波控制的高科技轮椅、模拟四种动物形态的变形机器人、智能染色的扎染机器令人啧啧称奇,青年创客们脑洞大开。
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创客们的作品还共同指向了未来智能生活、便利障碍人士生活等社会议题。今年的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作为形象大使为大赛定下“未来想象”的主题,鼓励青年激发想象,思考未来社会命题。
用脑电波就能控制轮椅
不用手动控制,只要戴个头套就能自由控制轮椅的速度和方向,天津工业大学的马帅的现场操作,让展会上不少人停下了脚步。9日,“NEXT IDEA ×未来想象”科技艺术跨界全国巡展的第一站走进深圳华润万象城,为公众展出青年创客们脑洞大开的作品,展出将持续到19日。
轮椅自1933年被发明以来从手推式变成电动式。障碍人士尚可手动操作,但对于不少人来说亲自操作轮椅还存在困难。马帅和小伙伴们研发了名为“一念即达”的智能轮椅,障碍人士戴上头套,通过头部的传感器收集脑电信号,集中注意力和放松就能控制轮椅快慢;耳朵上的两个传感器收集眨眼的肌电信号,通过眨眼的频率改变轮椅的转向。
老人记性差,容易忘记吃药。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可定时提醒吃药的药盒,不过天津南开中学的高三女生杨云迪让药盒更加智能化。她发明的Pulu care小方智能药盒,可以语音设置提醒时间。只要说一句“给我一片药”,机器人会自动吐出相应的药片。
除了智能取药,机器人的头部还装上了脉搏、体温传感器,手指按住就能监测数据。机器人还贴心地实现了远程监督功能,子女在APP上可以看到老人的服药情况,老人体温、脉搏如果有异常,子女能够立刻收到报警信息。
食物变质往往伴随着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参展的“咻鼻儿智能检测仪”,只要稍微靠近食物,仪器内含的纳米三甲胺传感器就能检测微生物及其他化学物质释放的气体浓度,快速判断出食物能否食用,堪称“吃货神器”。
“变形侠”拥有17个关节可折叠变化
扎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染色手工艺,将织物结扎起来染色,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染色效果。不过传统的扎染技艺染色时间长、人工损耗大、色彩单一,大大局限了扎染工艺的应用范围和艺术效果。
天津美院的单思琪同学和团队成员发明的“红色星球扎染机”,通过数字计算的方式对繁杂的染色工序进行简化和更新,加入了PID温控系统、人工智能识别,能精确地染出独特的色彩,用科技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机器人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过对变形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变形金刚》的电影里。本次巡展,天津大学的唐昭博士和同学们带来了能变身四种形态的机器人。
这款“变形侠”机器人看上去仅一个口字型框架加上四条腿,不过别小瞧它,17个关节的它可折叠变化,模仿出“蜘蛛、壁虎、小狗、竹节虫”四个形态,化身蜘蛛形态能拐弯,向上折叠框架变身“竹节虫”可通过狭窄通道,对复杂地形的优越适应性,对未来外星探测、海洋探测、抢险救援作用不小。
观点:
这5个青年创客的参展作品,是参加今年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的佼佼者。他们为什么能被选中参加全国巡展呢?
大赛负责人凌琪斌介绍,今年是大赛举办的第六年,大赛特别邀请了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先生作为大赛的形象大使。霍金先生将本次大赛的主题定为“未来想象”,鼓励年轻人去思考和探索更多人类未来社会共同面临的命题,包括未来智能生活、人工智能安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社会议题。
这5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人情味”和跨界创新,尤其是对不同领域社会议题的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发明智能药盒的杨云迪,她80岁的外公患糖尿病,每天要吃8种药,但老人总忘了吃。去年暑假她用了短短15天学习C语言编程、CAD建模,研发出智能药盒。
而像“变形侠”机器人,唐昭和伙伴们发现很多地下勘测还在用人工,而勘测机器人并不能适应复杂地形,所以希望做一个变形机器人以适应不同地形,减少人为受伤。“我们非常看重选手能基于社会洞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创意解决问题。”凌琪斌说。
记者在本次跨界展看到,展览还特地打造了智能家居体验馆,依托腾讯云小微的智能语音开放平台,将灯光、窗帘、电视等硬件连接,说声“我下班了”,就能自动打开灯光和窗帘。让更多的硬件设备具备了听觉和视觉感知能力,成为我们生活和服务的一部分。
霍金将支招
中国青年创客
今年的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霍金先生除担当大赛形象大使,还将作为大赛“未来启发者”,和中国年轻创客对话。
凌琪斌透露,霍金将出现在主题展示片中,讲述他希望中国年轻人关注哪些问题,启迪年轻人对未来智能生活、文化保护和AI安全等议题的思考。此外,大赛还将收集中国年轻人对未来感兴趣的问题,由霍金先生回答。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参展作品此次带来的是原型机,有很多功能亟待完善,产品也需要孵化投入市场。杨云迪介绍,智能药盒未来计划加入红外探测器,可监测老人摔倒。智能轮椅还需要在语音去噪、控制精度上完善。
大赛主办方表示,对于大赛优秀作品的孵化,腾讯将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帮助选手做孵化。此外联合腾讯开放生态内的顶尖合作伙伴,在硬件、功能完善上帮助选手。
在去年的大赛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同学亲戚罹患渐冻人症,他和同学们发明了类似魔方的键盘帮助病人操作电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业内最成熟的渐冻人键盘产品,同时做成了一个公益项目。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大赛包含12个项目,已收到近千份参赛作品。本次巡展将持续到10月19日,可现场体验创客们脑洞大开的作品。
(2017-10-11)
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通过引力坍缩形成的超大密度天体。
黑洞的引力大得离谱,甚至连光都会被吸进去。既然光都逃不出来,我们想观测黑洞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黑洞对周围的影响,来确定它的存在。
比如,当物体被吸进黑洞前,温度会骤然升高,于是放出大量的X射线或者紫外线,人类就会通过这些射线来探测黑洞的质量等信息。
另外,科学家也会通过某些恒星或者星云气团绕行轨道,来判断黑洞的位置。
最近,科学家们得出了最新的结论,他们指出:黑洞也是有寿命的,当黑洞死亡的时候,它会变成一个白洞。和黑洞相反,白洞会把内部所有的物质一股脑的全都喷吐出来,释放到宇宙空间。
那么,黑洞里究竟有什么,物体被吸进黑洞后究竟会发生什么,甚至如果说有一个人掉进了黑洞,会变成什么样呢?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掉进黑洞里的话一定会非常惨,仅仅巨大的引力就会把人撕碎。
不过,当今科学界泰斗霍金通过研究表示:如果一个人掉进黑洞,不仅不会丢掉小命,反而会穿梭到另一个宇宙。言外之意,霍金也就是说,平行宇宙的确是存在的,而黑洞, 就是宇宙间的通道。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们总有一天可以通过黑洞穿越出去,寻找另外的家园。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心征途”:用什么看到??眼睛还是身体分散过后的原子?别搞笑。
网友“心征途”:就算看到,也是重来,那个时候还记得嘛?人人都知道那就不叫神秘了。
(2017-10-12)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霍金的预言肯定都是非常的关注,因为霍金作为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天文学家还有物理学家,一直以来都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多的关于外太空比较珍贵的数据,而且还有很多霍金预言也让很多科学家深信不疑,近日霍金预言表示,人类将来如果想能够继续生存,就必须要离开地球,才可以让人类的生命的延续。
霍金表示因为我们目前可以想见很多种非常艰难的挑战,在未来各种挑战当中,人类如果想能够延续生命,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承载人类生命延续的星球,必须要能够在太空当中找到一个适合移民,并且能够让生命更好延续的星球,这样才能够让生命继续的发展,这样的言论让很多人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因为现在不少人认为霍金的预言都是假的。
其实对于霍金的预言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预知真假,因为霍金的很多预言都是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能够有认证的标准,所以这就让很多人感觉到不可靠,而且不少科学家也经过天文数据来进行预测和计算,其中霍金的很多预言都没有达到实际的认证标准,对于真伪性来说,也具有让很多人感觉到疑惑,不过霍金认为人类生命如果想要发展,必然是需要离开地球的。
因为对于不同星球的生命体来说,霍金认为人类在地球上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转移到其他星球肯定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并且威胁,尤其是地球的寿命也将面临终点,所以人类必须要将自己生命延续的出路找好,这样才可以让地球在毁灭之前,能够让人类得以生存,也可以让人类不会被灭绝。
霍金认为人类所居住的星球在下一个1000年就会发生毁灭性的灾难,所以霍金认为在未来的各种灾难和基因改造病毒以及全球变暖的过程中,终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有人类转移生存的星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人类的生命不会被灭绝,也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在另外一个星球继续生活。
(2017-10-18)
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
作者|灰狼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第61页)
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感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
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bmwbenz2003”:电影烂小事,学术造假大事
网友“PaTaPon”:这不是造假那么简单。这玩意怎么过审?这家伙怎么毕业的?
网友“老鱼头”:虽然文章内容太专业,但是故事还是我爹是谁谁的套路嘛
网友“秋月寒”:支持查到底,逐梦北大
网友“青春ing”:好专业呀,不明觉厉。
(2017-10-06)
北京时间10月8日,据NBC报道,名人堂前锋康尼-霍金斯于北京时间10月7日去世,享年75岁。
康尼·霍金斯,1942年7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大前锋/中锋,绰号“老鹰”。在1967年起在ABA联赛中打球,效力于风笛手队,1968年包揽ABA常规赛MVP、总冠军和季后赛MVP,1969年并入NBA后他先后效力于菲尼克斯太阳、洛杉矶湖人以及亚特兰大老鹰。1979年11月19日,太阳队退役了霍金斯的42号球衣。1992年,霍金斯入选了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
太阳队为他发表了声明:
‘老鹰’改变了比赛,他是这项运动的标志和篮球领域的伟大变革者。他兼具优雅、身材和运动能力,遥遥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他标志性的打球风格在现代篮球中已成为标杆。
一枚硬币改变了太阳队的命运,他成为了菲尼克斯这座城市里的第一个职业运动员中的超级明星。理所当然地,他还是太阳队第一个入选篮球名人堂的球员、一位42号球衣挂在球馆上空的球员、一位被授予太阳荣誉戒指的球员。
康尼对比赛富有热情,在回馈菲尼克斯社区上更是积极。他非常骄傲地成为了太阳队社区大使,对他所遇到的每个人都给予温暖和善意。我们会非常怀念‘老鹰’。我们对这位太阳队传奇的离去非常悲痛,并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致以慰藉和祈祷。”
(2017-10-08)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