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这句话出自于山西高平市五代十国古墓。其意思是,这墓有一天会再被人发掘重见天日。而人一旦老去就再也不能回到年少。其意境沧桑,令人人嗟叹。
自古以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有些家底的黎民百姓,事死如事生,在死后都会有陪葬品。地位越高家底越好,陪葬品越是豪华,说明主人身份地位越高。这些陪葬品中从金银珠宝到秘籍古物等无所不有。
从我国重视历史文物时起,考古人员便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而要知道的是,盗墓一事基本是与筑墓同时出现。通常,墓里面的陪葬品能够反应墓主人的生平。
农村古墓发掘一桌1000多年前的饭菜,保存完好,专家:这不可能!
陪葬品是一桌酒席,难道是吃货?
但你能想象在陪葬品中有一桌酒席吗?而且还是辽代的!若非亲历,谁相信眼前会出现千年前的辽代菜肴?
没有无数亮瞎眼的金银珠宝,有的是一桌定格在千年前的饭局。
这就来自一位辽代的土豪,叫张文藻。
在1993年时,一个墓穴被灌溉的村民因为地面渗水而发现,是当地10座较集中的辽代地下古墓之一,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得出结论,这座墓是辽代张氏家族的墓地,墓主名为张文藻。
墓道长6.8米,墓室前后全长5.68米。从斜坡走下阶梯后,迎面就是一座3.68米高的仿木质结构的门楼,呈拱门形状,在拱券上,描绘有流云和缠枝莲花图案。而外侧为门额,装饰有两枚兽面门簪。门柱上画有各类摘枝花卉五组。
在门楼中间的木门还上了锁,犹如真实的房屋。一开门便能一眼看见两旁欢迎的门吏,是典型的契丹人发型——“髡发”。
进入了前室,只有近3个平米大,2.4米高。顶部正宗描绘有莲花藻井,中间一枚铜镜。其四角有画宝相花的斗拱。
在棺木前,放着一张大木桌,上面摆有黄釉白釉的碗,盘,瓶,以及漆筷,汤勺和雁足灯。碗盘里则是装着各种食物,有板栗,梨子,整串的葡萄,槟榔,豆子以及和面食品。
其中,梨子,槟榔以及葡萄已经干枯了,但35颗板栗被放在一件黄釉龙首碗中,虽然已经经过了千年,但其表皮依然完好无损犹如鲜货,不禁让人垂涎。并且,因为张文藻信奉佛教,所以桌上都是各类素食。
在桌旁还有木制椅子一把,仿佛随时准备让主人可以坐下用餐。而在墙边放着的陶仓里,存有粟和高粱。更令专家们惊讶的是一个绿釉鸡腿瓶,在里面装满了橘红色的液体,在开封时,还溢出一些香味,后来化验结果竟是辽代的葡萄酒。
令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墓主人的碑文上写着:“凡后世入吾寝茔者,阅吾一生,皆为吾友,当以酒肉相待。”
张文藻墓中,还有许多华美艳丽的壁画,虽然有些已经脱落,但还是有不少保存尚好。从这些壁画,也可以了解到张文藻生前的惬意,感受到他与一群好友一起悠闲享乐。
根据墓志铭,张文藻死于辽道宗咸雍十年,因此这些家具对考察中国家具制作、式样、工艺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一桌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了!毕竟不仅有一套完整的辽代瓷器,外带更加珍贵的辽人饭菜实物!
这些零碎的杯碟瓶罐糕点菜肴都是千年前历史的见证,在留下千年文物的同时,这桌时隔千年的饭局仿如昨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通过这座墓葬,我们几乎窥见了近千年前人们生活的方式,仿佛可以和他们坐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举杯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