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号上映以来,这部依靠众筹、之前并未做太多宣传的国产动画「大」电影,就引起了排山倒海的热议,势头直逼两年前的《大圣归来》。无论是行业大号的专业影评,还是豆瓣观影后记,随着国产动画水平回升的,还有观众们的鉴赏能力。
并不想在数不胜数的专业点评前班门弄斧,但既然是评价,都少不了基于个人经验和背景的解读,于是自然有赞同和心存疑惑,索性先“总结”一些引发共鸣的内容,再来谈谈那个长着香肠嘴,张口闭口谈论“理想”的庖丁后人——卯卯,这个人设是我最想谈的部分。
不思凡作品《大护法》
《大护法》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从在国产和外片的长期对峙局面中杀出血路的《大圣归来》开始,对于相同类型或主题的电影,评论界好像暗藏着一种“双标”:即虽然国产片bug不少,但是相比于之前纯商业的浮躁或行内局面的混乱确有进步,于是在总分之余可以附赠一个“鼓励分”。
《大护法》不像《大圣归来》从情怀入手,或是《大鱼海棠》强调观众“12年的等待”,在上映前并没有什么宣传。但不得不说,这部定级为PG-13、号称「国内第一部公开上映的成人动画」的确没有故弄玄虚:“暴力美学”和“细思极恐”是提到它时,常用的两个词。
《大护法》导演:不思凡
一、大护法的瑜
比技术还难攻克的难题是创新——那种基于自身经历和文化素养、水到渠成的创新。
不思凡是国内极少数敢于在作品中加入有深度的思考的动画导演,作品拥有非常强辨识度个人风格。他构建了一个如《千与千寻》的神灵世界——同类相食、任人宰割的花生人、让人想到《寂静岭》中三角头的罗丹、以及光天化日之下被轰掉脑袋的场景更是毫无预兆的连续出现。这便是所谓的“成人动画”:深受昆汀暴力美学的影响、大量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打斗画面,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形象,不思凡选择一种脑洞大开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至于故事本身的解读,本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评论者完全可以在作品中,寻找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支点,而后牵扯出整个私见,同不同意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命题。
最常见的解读是和当下舆论的结合。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一再提起:当权者的洗脑和民众的麻木;恐怖带来的自私和愚昧;被贴上的嘴唇和眼睛、严禁开口、在蒙蔽之下的互相残杀等等。如果只从内容发散,那么它就会如同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适合所有看上去有切合点的具体解读。
当所有人都“不正常”时,一个执着于“真相”的人反而显得“最不正常”。这句话适合小姜和隐婆。
整天嘻嘻哈哈的人,内心其实是最脆弱的。这句话适合太子。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适合欧阳吉安和所有不开口的花生人。
其实它的分级又何止是13岁,所有无法正视现实生活和人性黑暗面的“小仙女儿”们都不适合观看。相关的解读实在太多,选取一二不再赘述。
《大护法》构建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反乌托邦,整个故事概念之新、之大胆毋庸置疑,但平心而论,即使不涉及专业角度,作为一个故事,它到底有没有被说好?
二、大护法的瑕
导演用小姜对“我是谁”的做了思考、用摘掉假眼假嘴的执法者表示了“反抗”、用欧阳吉安阴谋的败落来说明愚人者的谎言和自私,用“庖丁后人”来揭示理想和偏执的微妙关系——这些概念每一个都可以支撑一部作品的主题,它们同时以几乎同等的分量展现在这一部90多分钟的影片里,难免觉得想说的太多,却都没有说好。
花生人头上开花有何意义?
小鸣同学和祖父欧阳吉安之间有怎样的故事?那个大头娃娃一样的花生人“蛋”又是谁?
在彩蛋中出现的妖艳美女究竟什么来路?她最后去黑袍尸体里翻腾出的发绿光的是什么?
漂浮在空中的花生母体撞击剥落外壳之后是要搞什么事情?
诸如此类的疑问并不少见,这说明作为一部电影,《大护法》存在逻辑和铺垫上的缺陷。悬念当然可以存在,但如果是从开头就出现的枪,在最后都没有响起,是否会让人怀疑,导演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过大的脑洞已经让他自己都收拾不了这种到处窟窿的局面。如果后两部没能如期制作,那么日后反观作为独立影片出现的它,会不会变成一个尴尬的存在?
3D特效、细致的画面和配乐,是观众第一时间接收到的感官信息。第二位被拿来思考的,便是剧情、台词、和专业影评提出的“电影文法”。
诗意化的语言大多是中二大护法的旁白,很多人诟病它的不自然和刻意,但在这点上,鉴于我的观影体验全程笑到腹痛,反倒有种一本正经讲段子的反差幽默,给这部一直在散发黑色负面能量的动画提供喘息点。在电影文法角度上,专业人士对大量低机位全景造成的压抑感、本该冲突激烈的打斗和争吵部分,只用正反打来体现少了对峙感的专业点评,在观影时汇成的最直观体验是:大护法和三角头打斗的部分,我并不感到紧张,反倒觉得有点冗长和无趣。
至于对配乐和主题曲的礼赞,个人意见是,电影原声无疑使一部好电影锦上添花,但绝对无法做到一夫当关的奇效。
三、关于卯卯和他的理想
影片中可以展开深挖的角色有很多,“真善美”小姜、“保护神”红冬瓜、“理想主义者”太子、“假神仙”欧阳吉安、“腹黑男”欧阳鸣……可能是我品味奇特,写这篇观后感的初衷,是为了那个长着香肠嘴的“庖丁后人”——庖卯。
“有一条不能选,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放,就是成长的路!”从出场的这句热血宣言开始,庖卯这个三句话不离“理想”的香肠嘴,是影片留给我的最长反射弧。
一起看片的朋友说,细想想卯卯是个悲情的角色。一个人将寄托未来的理想视为生活的全部支柱,这种偏激在如今看来是一种可怜的孤勇,因为不被理解,因为人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常说的“if I were you”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我并不是在为他“一刀取人心脏”的理想正名,但也不觉得有什么立场可以它指指点点。红冬瓜觉得它“杀气太重”,但“暴力”是否是他理想的出发点?他的来路,吉安对他的灌输,暴力本就具有可变性,而所有被“告知”的概念,就胎生一种选定好的意识形态。
从奥斯曼帝国的“德米舍梅”制度,到近代纳粹的希特勒青年团和中国的红小将,意识形态对人思想的控制力,越年轻越是容易被洗脑,这不是一句简单的“你要反抗、你要思考”就能够徒手拆墙的。在一个看上去什么都是虚无和无意义的地方,但凡一点能够支撑住生活的理想,于他而言都无可厚非,不能简单被指责和嘲笑。
韩国电影《看见恶魔》,青年警员在未婚妻被杀害后,在复仇之路中逐渐成为和凶手一样的人;《悲惨世界》中,警察沙威被追捕冉阿让的案件耗费一生精力。“理想”和“执念”很多时候一线之隔,在人生这张草图上,也没有什么空白留下来去检验。
现在的电影基本都是开放命题,很少再由创造者直接告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为他也在避免这种非黑即白的设定,那完全没有办法表现人性的真实。“正确”还是“错误”变成了投票表决,赞同的人多就是“对”,但其实那不过是另一种程度上 的从众。真实就是复杂,就是刀不落到自己身上,就永远没有办法“感别人所感”,“换位思考”本就是一句站在上帝视角下无关痛痒的说辞。
说回卯卯。一个庖家后人,一个抱定了一个看上去“充满杀气”的理想,被欧阳吉安雇佣到了花生村里,他的怯懦是,为了“理想”的所有准备都只能在平行于现实生活的空间里进行,只能在一厢情愿地相信吉安,认定花生人就是猪猡,以减轻自己屠杀时罪恶感的幻觉里,才能进行。这种懦弱被欧阳吉安抓住,成为他收割“黑曜石”的工具。
他认定自己是庖丁后人,肩负“光耀门楣”的重任;他被成功洗脑,认定花生人就是猪猡。
二战时的日本神风特攻队、希特勒青年团,人性的复杂在一场战争中展露无疑。他们作恶,有时并非心中有恶,而是愚昧到不知其行为乃恶。这种恶不是被培养的,而是被激发的,它被文明社会的制度、法律压制住,但并不表示可以彻底被清理干净。庖卯从未有机会思考处境的不合理,前方又有着“理想”的大旗招展,屠宰场段落中,他突然发生的暴力行为是对真相的抗拒,好比梦游走在悬崖边的人,突然被叫醒时的本能反应。
“理想”是对生活方向的选择,既然是“选择”,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唯一的风险就是你自己是否能够承担选择的结果。他的确完成了理想,一刀取了人心脏,只不过这颗心脏是他自己的。不论对错,这种孤勇符合他的价值观、和他的经历无缝衔接,至于外人做出何种判定,要对他进行何种审判,则又是另一个议题了。
涉及话题的敏感,虽然有“自来水”的大力推荐,也借着动画的外衣勉强上线,但《大护法》的排片相对于同期电影和之前的两部“爆款动画”,实在少得可怜。如果你还未看过,可以赶紧看看哪个院线还有排片。
对于国产电影造成的第三次“惊喜”,观众应当有点“见识”了,合理的评价是为了它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用“双标”和情结来抵消电影本身的思考是一种短视的“溺爱”。只从一点来说,如今在任何领域都可以作为宣传点的“匠心”一词,难道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的缺席才是如今行业内的常态?匠心从来都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何时又变成了值得反复强调的良心和“亮点”?
很多人都说,“虽然还有很多缺陷,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我更愿意反过来说:在当下严苛的创作环境和浮躁的商业化环境中,一部跳脱套路和情怀的成人动画足以值得称赞,但如果你真的是动画电影爱好者,那么就更不应该因概念忽视内容,或因内容而放宽对形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