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小伙伴们开车五六个小时,到一个很偏远的农村去旅游。到那一看,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放眼四望,无非就是青山绿水和山坳里的房屋,真的和我们几十年前的老家没有分别,甚至那时老家的优势更明显。
他们山上有绿树鲜花,我们老家也有!我们老家山上的鸟雀飞起来就像乌云一样,山坡上的小鸟巢一个挨着一个,如果不小心可能会踩到。蜻蜓蝴蝶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寻常,随时随地萦绕在身边,不会唱歌,却每天跳着舞……这些他们没有。他们有绿水,我们也有!只是水没有修建成水库,可是弯弯的几条小河从村庄的每一个沟岔流过,水质清澈见底,白天黑夜叮叮咚咚唱着悦耳的歌声,里面是数不清的小鱼、小虾,还有河蚌螺蟹,放学的小朋友们在水里奔跑追赶小鱼,水花飞溅,让火热的夏日带着冰凉……这些他们没有。那时我们村庄里老老少少亲热得跟一家人一样,见面脸上都带着笑容大声地打着招呼,或者晚饭后聚集在一起,互相讲着一些传奇古怪的故事……这些他们没有。
现在这美好的一切只能变成回忆,虽然我们都是农村人,也要花钱去另一个遥远的农村,寻找心灵中的净土。
~他们因偏远荒僻,而持续保存了原有的状态。
乡村旅游景点
曾经在上世纪的85年,十几岁的我,独自回了一趟梦牵魂绕的山东姨娘家,从小呆过的地方,就想看一看那片宽阔细腻的大沙河,河岸两边郁郁葱葱的护堤林,希望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一条大鱼蹦出。
往返间只有十年,结果很失望,一切都不复存在,完整静态的美丽被新兴的无度开采所打破。
护堤林遗迹
我也在闲暇之余,游历了居住地方圆百里的农村。新修的马路旁,曾经的河道已经干涸,变成了垃圾场。曾经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污水沟。河道里再也没有细腻紧实的河沙,被采挖过滤多次,河底乱石肆意堆积;在河岸,村民随意丢弃的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这个图片,夹杂在旅游图片当中,真是不忍心,但它的的确确为真实存在的,就是老家的邻村。
河道垃圾
大山深处山水
再往里,从颠簸不平的土路盘山而上,再沿着灰尘扑扑的土路走下山岗,终于看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那里的河水清澈,里面有鱼,依然还有娇弱的小虾,河面上盛开着几朵金黄色的花朵,这些仿佛看到了40年前的家乡。
真的不忍心说出这个地名,害怕有逐利者又要把它开发成环境的祸乱,让仅有变作荡然无存。
这是农村山水该有的样子:
大山深处山水
关于乡村旅游,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日本人
。说一位孤独的游历者,因为迷路,盲目走进了一个原始村落。村里人很奇怪,像鸟一样,把房子搭建在树上。游者也学着爬到树上住宿,真是奇特的体验。回到现代都市后,他把所见所闻著书,介绍给别人,引得很多人慕名前去参观,然后给当地人一些报酬,久而久之,村里人都变得有钱了,他们就想:我们已经是富人了,何不在地上建房,过上精致的现代化生活?可是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他们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生活又变得困顿,却没有了原来的快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吸引游者的特点。
读这篇文章是在80年代,当时国人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旅游,北京长城、国家博物馆、颐和园,这些京城景点都是周围劳动群众休息日聚会放松的地方,不收门票或者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点钱。乡村旅游?更是无稽之谈。
现在的人真的是十分喜欢旅游,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对旅游都有着跃跃欲试的渴望。据旅游局数据,2018年单是国内旅游就达55亿人次,消费5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末可能受疫情影响没有看到统计数据。55亿人次和我国14亿的人口基数做比较,就知道那些有钱有闲的游玩人,他们的脚步是多么活跃。从另外角度考虑,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空间等待瓜分。
旅游者除了游历大山名川名胜古迹,还有一部分支流涌向乡村民宿。是因为总觉得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不很满意,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这些迁徙的大军从东奔向西,从西奔向南,希望遇见一块纯洁静谧的土地,可以安抚自己的浮躁惶惑。
乡村旅游的亮点是什么?不是添加太多的现代元素,是保持原始状态的神秘、原汁原味的文化、清洁素雅的环境、地方特点美食。除此之外,还有原始纯朴的民俗民风。
想一下,我们村如果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那么现在应该是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的乡村旅游景点了吧?如果所有的农村都保持那样的状态,还用得着车马劳顿地来回奔图么?自家门前就是一个别样洞天!
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一些农村的朋友,在晒他们的河流,晒他们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或者晒在河里捕捉鱼虾。我想说:朋友,好自珍重,这样的景色已经是珍馐,没有多少了,好好爱护自己的家乡,你们很幸运,珍重!
遇到哪位朋友是农村人,总要习惯地问一句:
你们那里的河水还清澈么?里面还有鱼么?也许这两项是最能代表原始无污染环境的指标。
反正我的老家,现在是没有了。
能够数十年风貌保持不变,你们村就是现在的旅游景点,是未来宜居的方向。好自珍重!
大山深处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