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在永安市北10公里外205国道旁的栟榈山中,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宋抗金名将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桃源洞似洞而非洞,系拔地而起的山岩,中裂一隙,仅留天光一线。桃源洞有一线天、通天亭、观音殿、跨虹桥、凤冠亭等18景。最著名的是一线天,悬岩断壁上一隙通明,全长120米,高40米,宽仅盈尺,最窄处只可侧身而过。徐霞客在游记中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远秀山北,中不能容肩。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高中时期我曾随年段同学到此春游,算来二十余年矣。这二十余年来在厦门和老家之间往返,亦不知路过永安几次了,每每和妻女提及,今日终于成行。
国道旁、沙溪畔,有山石峻拔而起,这就是桃源洞口了。景区外设国家风景名胜区石碑。景区大门右侧雕塑采用自然石头为基本造型,与桃源洞的主题呼应,造型别具匠心。桃源洞本无“洞”,乃特殊地貌形成悬崖高耸对峙,给人一种洞口的感觉。右壁的悬崖高达120米,“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刻在36米高处,是明万历年间辞官归隐的名士陈源湛所题,每字两米见方。下面小字为陈源湛所作七律《桃源洞》: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武陵人远桃空在,临眺踌躇意未休。每字也有50公分见方。崖下桃花涧清清粼粼从山石深处流出,景区旅游路径也沿高山峡谷的缝隙向内延伸。行不多时,有桥横跨涧上,造型古朴,谓锁洞桥。桥畔篁竹茂密,绿波荡漾,颇具诗情画意。
过桥,石壁当道,上刻徐霞客游记原文,备述其畅游桃源洞之事。路标指引右转为上山路径,左侧为下山路径,盖因一线天过于逼仄,为防止上下山游客堵塞,不得已而细分耳。沿山阶上行数百步,半山崖壁内凹,凹处背崖而建一间小小佛殿,为古时观音大士殿的遗址,旧殿已毁,现正施工修葺。过观音殿,石阶陡峭壁立,势若通天,中有凉亭,其名即为通天亭。亭外有平台,可俯瞰桃源洞口及沙溪。亭上巨崖当道,一隙幽冥,此即以狭长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永安桃源洞一线天奇观。
一线天名不虚传,长120米高40余米,是以台阶甚为陡峭,狭窄处只能侧身横行,我背着背包就不可通行,只能将包交给体型娇小的玲。崖壁冰凉,光线晦暗,仿佛进入未知之世界。随行者数人,也都是厦门过来旅行的,中有孩童欢欣雀跃,颇觉新奇;而或有体型健硕者则气喘如牛,每于狭窄处则叫苦不迭,感叹不止。出一线天,仍是危崖耸峙,不过间隙稍大、地势略平耳。再前行数百步,经古井、仙人棋盘、跨虹桥、点将台等,各具景观及传说。点将台左侧山路从灌木丛中迂回,山峰侧面视野开阔,远近的山峰起伏不断,层层叠叠,犹如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山水画,故名叠彩台。
台上远眺,对面陡峭悬崖半山腰隐约有一座红瓦白墙的建筑,那便是百丈岩景区的马氏仙姑庙,是当地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返回点将台另一侧,往望象台、阆风台,站在望象台放眼四野,远山如黛,近岭滴翠。葛里、修竹湾风光尽收眼底,沙溪河宛如一条闪亮的缎带,缠绕在群山碧岭之间。阆风台在“一线天”崖顶,倚栏临虚,凉风送爽,顿生“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台下还有凤冠鹤顶亭、金鸡报晓等景观。对岸走马岩、降仙台、龟山、天柱峰、观音岩尽收眼底,俯视则栟榈潭“峰峦倒立山浮水,如此江山画不如”,颇具武夷山天游峰胜景,小武夷之名非虚。
下山道上古时有三道寨门和三道围墙,如今大多已崩毁,唯有第三道称“倚门关”的寨门保存尚好。明正统年间福建邓茂七领导农民起义,自称“铲平王”。邓茂七牺牲后,其侄邓伯孙退守贡川栟榈山一带,在此设寨固守,建了这三道寨门与围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山崖之上还镌刻有李纲诗句,其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因直言上书触怒朝廷,被贬沙县任监税小官,次年到栟榈山游览时所题。这些历史遗迹更为桃源洞的秀美风光增添许多人文风致。
景区外的石碑和吴仪副总理手植樟树。
景区大门与艺术雕塑。
峭拔奇峻的桃源洞口,清波荡漾的桃花涧水。
从锁洞桥到观音殿,碧水丹崖,风光旖旎。
举世无匹的桃源洞一线天,因狭长而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叠彩台遥望,寿字岩、百丈岩历历在目,马氏仙姑庙依稀可见。
望象台和阆风台上视野开阔,水碧山奇,神似武夷风光。
古山寨和李纲诗题,为秀美风光更增添许多人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