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北京电视台的“拍宝”节目,特别喜欢文物鉴定家李臣老师鉴定器物时认真的态度和直率的表达,他常常用老百姓可以听得懂的话给出鉴定结果。他一手拿器物,一手指指点点:“我们看这件器物,釉色鲜艳,蓝色沉稳,没有贼光,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肯定是老的!老到什么时候呢?保守地讲,可以定到乾隆年!因为上边有个小冲,所以对价格影响很大。”
作者:王庆杰
我虽然不懂瓷器真伪优劣,但是看着鉴定师手拿瓷器,边看边评,对器物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有图有真相,还是十分令人信服的。
资料图,王海欣 摄
由此,我想到了文学评论对文学作品的鉴定和评价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一些问题。
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多年,读过的好作品不计其数,读过的好评论也很多,但近些年的一些儿童文学评论却让我特别失望。
现在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年年丰收,作家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各种各样的书籍堆满了书店的货架,充斥在网络的各种叫卖中。书这么多,时间又有限,怎么样挑选好书来读,这是爱书人的烦恼。因为想读的书很多,而时间有限,为了读到最好的作品,我常常是循着评论家的评论买作品来读。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条在有限时间里快速找到好作品的捷径。但是,我慢慢感觉到,近些年的一些文学评论与被评论的文学作品反差太大,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倍感失望和疑惑:“这是一部好作品吗?佳作、力作、经典就是这个样子吗?为什么那篇评论说这篇作品很经典呢?”
是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对作品失去了鉴赏力?还是他们的眼光不够犀利?还是评论的态度不再审慎?或者已经忘记了对作者、对读者负责任的初心?我们常常看到,“佳作”、“力作”、“经典”的帽子随意套在一部平庸之作的头上。我们姑且不论“经典”一词的概念内涵,单单就这种不负责任的评论来说,吹捧作者,欺骗读者,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不仅对我们文学的兴旺和发展不利,对于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同样不利。在一些作家的作品研讨会上,我常常惊异和羡慕一些评论家的精彩言辞,专业术语满天飞、本体、客体搞得人迷迷糊糊。我常常被评论家的信口开河和睁眼说瞎话而迷惑,同时也深深痛恨自己怎么就没有从作品里看到这些呢?只好叹自己的眼睛太拙,理论水平太低罢了。
我认为,好的文学评论,要从文本出发,要仔细研究文本,分析其中人物、故事、结构、主题,给读者的阅读以启发和指导,帮着读者理解作品;还要细心解析作品成败,帮助作者提高。有些评论往往只说一点不及其余,貌似抓住一点展开,背后原因或许是他并没有阅读全文,只看了这一点点内容,便大言不惭地夸夸其谈,信口开河。正如我们要求文学作品要具有使命担当一样,文学评论同样是一个神圣的事业。讲品位,讲真话,讲责任,实事求是,这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所具有的起码要求。一味阿谀奉承对作家、对读者都没有什么好处,文学评论失去指导读者更好理解作品、指导作家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功能,这对于我们整体的文学创作方向和品位提升也是十分不利的。
文学评论的庸俗化和套路化,引经据典,言过其实的大话、套话、术语太多,已经把评论指导作家写作、引领读者阅读的作用大打折扣。文学评论不该成为小圈子内相互吹捧,相互恭维的一个平台。只说好,不说不好,这是广告文案,不是文学评论。如果我们的作家总是陶醉在这种毫无原则的吹捧中,其创作要取得进步也是很难的。
相比成人文学评论,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评论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儿童的心智不成熟,三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一部好的作品对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我们的评论不客观、不真实,那无异于在阅读上给了孩子们错误的引导。
我们一直在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作家们要承担起文学教化儿童、感动读者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儿童文学评论家是文学作品的鉴定师和推荐者,要有古董鉴定师的精到和责任心。对作品作不负责任的鉴定,不但败坏读者的胃口,也贻害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没有进步,我们的经典佳作不能出现,很大的原因是文学批评的不实事求是。有一说一,看到一就说一,不说大话、空话和溢美之词,我们的文学评论就好看了,也更令人信服了。我们期待评论家们的评论和作品的真相更接近,和读者的口碑更接近。(作者单位系北京文联东方少年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