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落叶不扫”季节又到来了,
徐汇区共有四条马路上榜。
在梧桐落叶缤纷的季节里,
小编带你去其中一条马路——复兴西路
感受一下吧~
紧邻武康路的复兴西路,东起淮海中路,西至华山路,虽然没有“网红”武康路那般熙攘喧嚣,但有柯灵故居、衡复风貌馆坐落其中,不管当地老百姓还是初来此地的游客,都是最快了解衡复风貌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风貌区的一个窗口。
徐汇区的小马路,各有各的气质。复兴西路则带有浓郁的法式休闲气息,用时下流行语来说,简直是徐汇区的”凡尔赛“代表,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文人雅士云集的地带。从前它被规划为住宅区,沿路段行走,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花园洋房和公寓建筑。直到如今,在层层叠印的法国梧桐下,复兴西路依旧保持着一股独特的融合气质:优雅低调且轻松休闲。隐秘老洋房中的小店,逛起来也别有一番兴致。尤其当这些风格各异的老房跨过时间的长流,仍散发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时。在深秋的下午,脚踩落地的悬铃木,去复兴西路上看看老洋房、喝喝咖啡、吃吃中国茶岂不美哉?
冬日暖阳下的一道温柔半弧
位于乌鲁木齐中路和复兴西路路口的麦琪公寓,给人的惊艳感丝毫不亚于打卡地标武康大楼,毕竟可是大名鼎鼎的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这幢建造于1937年的现代公寓,是将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建筑典范,从形状上仿佛是设计师取路角一点,用圆规画出的一道半弧,给整个街区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提起麦琪公寓的设计者,就不能不说大名鼎鼎的賚(lài)安洋行了。由三位法国建筑师賚安(A.Leonard)、保罗、阿特组成的“賚安三杰”,细心观察“LVK”——这三位建筑师名字的首字母缩写署在许多上海的老房子上。
即便因为私人住宅设限,不能亲身登上麦琪公寓的阳台感受超广角的视野,从楼下仰望如今依然蓬勃生长着的阳台,这个象征了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公寓,也是一份送给上海“麦琪的礼物”。
在博物馆里喝咖啡、吃西番尼
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衡复风貌馆,是很多人选择近距离“阅读”徐汇老房子的第一站。
它的旧名是“The Cloister Apartment”,本义含有远离城市喧闹,安静适宜居住的意思,直到如今,依然“建如其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住过一位大名鼎鼎的”花厅夫人“——弗立斯太太。为了帮助其先生扩展业务,她每周都会在家中举行宴会,宴请沪上中外名流。据说张学良都曾拜访过复兴西路62号的著名沙龙,除此之外,各路文艺名流也曾到访过此处:萧伯纳、卓别林、黄柳霜、梅兰芳等等。
如今这幢公寓被改造为衡复风貌馆,一楼大厅能让大家深入了解衡复风貌区的历史人文建筑故事。走上楼梯,来到二楼的艺术空间,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文艺沙龙”。它集咖啡馆、家居设计品牌店、周边文创产品于一身,也可以在里面坐坐,特定的下午茶套餐里包含了一杯特调咖啡、一块经典西番尼和一包可以带走的挂耳咖啡。
古典欧洲风格的敞亮客厅中汇集了各式各样的现代艺术家居陈列,如今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弗立斯太太想要在上海传递给大众的文艺精神。
西班牙公寓里的中国庭院
沿着衡复风貌馆往前走走,这一片都是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公寓。旋转的门柱、半圆的门窗、铸铁窗花饰……因为现在大多仍为居民住宅,很难有进去参观的机会。但有一扇吊满秋日干果的门窗在沿街的居民区中低调又不禁惹人驻足。小小的一副书法字:“晏,自在“,便是门头了。推门进去,里面才是别有洞天。
庭院中布着假山流水的古景,房内是新中式风格的茶室。这样隐秘于市区的茶室,遇见便是缘分。走上二楼的小阳台,与对面的衡复风貌馆遥相对望,别是另一番古朴风情。
“走在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1933年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这块街景的诗意赞美。
落叶散散慢慢,温暖的日光透过缝隙洒在窗前,小马路上拂过的风似乎也在对着驻足在这里的人们说:“慢一点,生活值得品味。”
人们对建筑的期待本就比使用更多。通过深入街巷,对每一幢老房子的“阅读”,我们也许能寻找到原本不被关注的附近或角落——老建筑需要新生。如今的它们依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散发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时间中继续沉淀着,与生活在徐汇这边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生长。
文字:陈一霖
拍摄:陈一霖、顾琼
视频:叶芳芳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王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