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5千万年前至1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时,中国东部发生了一系列火山岩浆大爆发,形成了7条火山岩带,8种岩石系列组合,构成了极大范围的火成岩地层,称为地质大变化的燕山期。
燕山期大体积的岩浆物质喷发是壳幔物质大循环和以热为主的物理能量大转移,造成了中国地质历史中最具特色的一幕成矿事件。中国东部85%~90%的矿床出现于燕山期。
同时,从东北部的鸭绿江到东南部沿海再到西南的云南长约四千公里地域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中国蜡石主要分布的地带。
蜡石原石产于基性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以及火山岩的裂隙和空洞中;次生蜡石产于第四纪沉积成因的砾石层、残积和坡积层。
火山活动后期,岩浆中排出大量的气体形成了无数个空洞,几百度高温的二氧化硅的胶体溶液流入空洞中,失去水分后凝结而成为蜡石原始个体。
如果温度降得较快,二氧化硅凝固形成胶态隐晶体类型的蜡石;反之则形成显晶体类型的蜡石。降温的速度是决定蜡石品质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时由于凝结过程较缓慢,而是一层一层地由外向里凝结,每一层的颜色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蜡石表面往往形成由各种颜色的纹带、花纹构成的各种各样的纹带构造。
有的蜡石含有不透明的氧化铁、氧化锰或绿泥石等杂质,其杂质组成形成似苔藓、水草、柏枝状的图案,表面颜色以黄绿色最常见,而苔藓状或水草叶纹理呈黑色、黄色,故称苔藓蜡石或柏枝蜡石。
不过此时的“蜡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蜡石。只有当蜡石从风化岩层脱落后,沉积在砾石层、残积层和坡积层中,经历千百万年之久的二次染色(多种矿物酸性水的浸染),表面形成了一种浅黄色的“润浆”,此时的蜡石才算真正的诞生了。
润浆为自然所赐,形成的时间长达千百万年以上,附着在蜡石的表皮里。这种天然的淡黄色的色晕层厚度在0.1—0.2厘米左右,有了它蜡石才能产生含蓄润泽、醇厚养眼的功能,才能成为高级的观赏石品种之一。
润浆的形成与河流两岸矿藏的丰富、矿种的多样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多河水矿化度高,蜡石的润浆就厚而浓,反之则薄而稀。
在河流的上游蜡石的润浆较薄,中游急剧加厚,一旦到了下游,矿化水被多条溪水冲淡,再加上长期与沙石的磨檫,显晶体类型蜡石表面的润浆变得非常稀薄,最后丧失殆尽,变成又粗又燥的石英类卵石。
润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判断是否是蜡石品种的最重要的依据。现代矿物研究表明:高档蜡石成分是二氧化硅变胶体,与玉髓相似。
两者生成的环境和物理表现几乎都一样,只是蜡石有润浆,而玉髓则没有,这就成了辨别两者差异的唯一方法。
END
石友入群交流
由于入群石友较多,现对入群方式进行如下调整:欲进群交流的石友扫描左方二维码加入临时群,进群后添加群主微信,调整到大群,方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