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龙,安徽省巢湖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多年,教学之余,乐于写作。
柘皋,千年古镇。西周群舒立宗国,春秋哀公“会吴城”;汉建橐皋县,唐置橐皋镇,南宋称柘皋,至今不变。镇古令人惊,比镇更古的是柘皋河,柘皋河就像是仙人用利斧把古镇劈为东西两半,隔河相望。曾经的天堑也一定阻断过古镇两边许多“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牛郎织女吧,不然,今天的柘皋人为何对河上的桥是那样的深挚和崇敬呢?
玉兰桥是当之无愧的柘皋地标,找到了玉兰桥就找到了柘皋的心脏,知道柘皋的人没有不知道玉兰桥的,了解玉兰桥的人没有不了解柘皋的,柘皋还真的没有任何一处像玉兰桥那样能够代表柘皋的。
柘皋镇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道,这条主街道就像一条粗大的线条串起了柘皋的生活与繁荣。而玉兰桥就是这条线上的锁扣,锁扣要是断了,柘皋镇也就断了。老柘皋的心中永远定格着这横贯东西的主街道,桥西叫红卫街,桥东叫中街(实际是北闸街的一部分),中街向东直到合浦路(331省道)为东方红街。当年要是一个陌生人找商铺的位置就要先说是在玉兰桥东还是在桥西,要是等人那玉兰桥则是首选,要是休息或看热闹那玉兰桥最为集中。玉兰桥几乎是每个离开柘皋的人提到柘皋的首选吧,鲁彦周先生在《柘皋志》序中说:“每去一次,回家总要津津乐道好几天,并且成为同伴们羡慕的对象。柘皋的玉兰桥、河东、河西……都令我眼花缭乱。柘皋河里的木船,穿梭来往,令我神往……玉兰桥上的夜点摊上灯火和清脆的叫卖声,又令我垂涎。”玉兰桥带给柘皋的不止是街道连通、往来便捷,而更多的是情感所记和情怀所依。
玉兰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不是简单的“轧轧飞车入翠微,人於妙处未深知”,也不是“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承载和美妙的生活情怀。
玉兰桥原名“遇难桥”。据《柘皋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统年间,知县刘汇重修,弘治十七年又修。清光绪元年大修。”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兵败,仅剩一人一马,被元兵追至柘皋河边,仰天长叹:“此天灭我也!”正当危难之时,对岸更夫撑来小船渡朱元璋过河,朱元璋得以摆脱追兵。临别时,朱元璋谢问更夫有何所求,更夫道:“此处原有座桥,南宋时被金兵拆除,一直未能修复,能修一座桥就好了。”朱元璋回道:“老丈放心,元璋他年得势,定要修桥,报恩。”朱元璋后来果真当上了大明开国皇帝。当了皇帝后,朱元璋不忘当年的报恩许诺,诏令修桥,桥修好后,马娘娘说“遇难”成祥立国不易以警后世,遂将此桥取名“遇难桥”。
后来这座桥给古镇的人们带来了畅通便利和美好生活,人们觉得这么美好这么亲切这么贴心的一座桥与“遇难”相连,既不吉利也有损桥的繁荣和辉煌,于是谐音置换,改名“玉兰桥”。玉兰是多么的馨香和洁白啊!这一改,桥的美好和圣洁立出,从此,柘皋人心中就永远矗立着一座历史温度的圣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玉兰桥建起了最具特色最具风情的四个桥头堡。桥头堡为四方的两层小楼,顶盖琉璃瓦,金光灿灿,辉煌照人。金顶浮空饰桥端,灰桥如虹卧两岸。碧水映出雄伟身,美景如画烙心间。那时候柘皋人看到了桥头堡,除了惊叹就是自豪。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东岸的北桥头堡。它隶属当时的新华饭店(也叫沿河轩或迎湖轩,至今我也搞不清是前者还是后者,但当时只要一说,柘皋人都知道是新华饭店)。那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新华饭店在柘皋人心中,就是今天的五星饭店也是无法比拟的。能到新华饭店吃一顿,不止是满足与陶醉,简直就是自豪与炫耀。当时我们刚到单位的几个单身汉,早晨睡懒觉,匆忙赶去上课,上过课后,相约到桥头堡上吃早茶,而且一定要选二楼临窗。一碟千张,几个点心,山南海北,好不痛快。最是陶醉的就是透窗观桥,桥上男女老少,熙来攘往;挑担拎篮,背包推车;喊声笑声吆喝声。那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行桥了,简直就是柘皋浓缩的“大世界”。而此时与桥上喧嚣相呼应的是桥下洗衣的棒槌声和小船划过河面的摇橹声。
岁月就像玉兰桥下的流水,在不知不觉中流去。一晃三十多年,新华饭店早已成了历史,桥头堡虽在却已黯然,今天的玉兰桥已不再如昔日的繁荣了,每当我走过这里,桥头堡上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凭栏眺河,似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感。
岁月流走的是青春,流不走的是情怀,玉兰桥是柘皋人心中的丰碑。夕照流水映巍峨,担得风雨岁月稠。一代帝王留恩迹,玉兰馨香惠千秋。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