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简村十三间大镬耳石脚屋,4米高的石墙连子弹都打不穿!
无论开车坐车,途经西樵前往高明的路上都会看到在路右边“简村”的大路牌,西樵简村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位于顺德水道与西江间肥沃的冲积平原上,一直保留着开船打鱼的习俗。比较出名的简村的北帝庙每年三月三都有上万人祭拜,依山傍水的简村是人杰地灵之地,简氏立村后,族人直至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已全部搬迁至佛山禅城区简村社区落籍,后来陆续有陈、冼、李、冯、郭、林、莫等大族迁来。
进村后,右手边五彩外墙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还建有刷身份证进入的“无人看管阅览室”。
村口“忍斋陈公祠”
村口略显沧桑的老埠头,依然会有停靠的小舟,随风浮浮飘飘。旁边建有公园、球场。
村内的旅游标识很完善,景点有陈启沅故居、北帝古庙、陈氏大宗祠、忍斋陈公祠、李氏宗祠,南庄冼公祠等。
交通:
自驾:导航定位“南海区西樵镇简村村民委员会”可到简村
公交:乘坐西樵镇巴,樵06路,到“简村站”。
活动中心旁建有非常大气的「简村村村史文化馆」,陈列室里安安静静地摆放着旧时所用的农耕工具,可以看出以前是如何耕作禾田、养殖水产和种桑育蚕。
现在流行的墙画在村内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墙画的内容都是旧时的盛况。
村内古井众多,没有做特别的保护。
简村的风水涌“丁字涌”源于西江支流,横穿简村而过,在村中心分出一个水湾,形成一个“丁”字形,丁字涌由此得名,涌堤以花岗岩条石砌成,整洁光滑,几乎每50步就有一个小码头,涌湾处民居较多的地方甚至隔五步就有一个埠头,这些花岗岩阶梯构成的埠头可以用来清洗衣物,又可以用来上下船只,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不用为了争夺下水位置而造成邻里不和。在河道较为笔直的地段,花岗岩涌堤边还雕刻有用来拴住渔船的“拴船石”。
「百豫坊」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由陈启沅在简村岗头兴建祖屋四条巷十三间大镬耳石脚屋,4米高的石墙连子弹都打不穿,村内古屋、祠堂、镬耳屋、庙宇加起来也只有十余间,被纳入了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简村,不得不提陈启沅,他是简村名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有浓郁爱国思想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华侨民族企业家。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陈启沅在简村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银仓位于简村陈启沅纪念馆东侧,是陈启沅历史建筑群遗址之一,当年放置贵重物品的地方。陈启沅银仓由于常年荒弃,房屋已经倒塌,只剩下四边石墙。
大门一般由三道门构成,第一道是屏风门,象两面窗扇,挡住了外面路人的视线。特色的是第二道门,叫趟栊门。趟栊门是古老的“防盗门”,形似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趟栊门左右开启,既通风又保证了基本的安全。 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屏风门和趟栊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第三道门是真正的大门,旧建筑多半是这种门。
陈启沅纪念堂就设立在简村绮亭陈公祠内,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1887年陈启沅创办缫丝厂致富后修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米,起名为绮亭陈公祠是为了纪念其承继祖父陈绮亭,建造在旁边的“百豫坊”则为陈启沅家族居住的房屋。现在维护修缮中,关闭不开。
简村祖庙采用三进式格局,抬梁式构架,据传最初为木质梁柱结构,由于长年风吹雨打而至腐朽,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进行第一次重建,由简村七姓联合筹资,正式改称北帝古庙,成为后世各宗族议事的地方。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进行第二次重建,把原来的庙宇拆除重建,改名为“圣堂古庙”,三进轴线布局正式形成。广东珠三角一带多属水乡,以水为始源,所以北帝庙又称为“祖庙”。
北帝庙始建于公元1277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是南海四大古庙之一,北帝是指真武帝君,原称玄武,宋以后改为真武,形象为龟和蛇。在我国古代四神和二十八宿排列上,玄武位于北方,主水,因此又称北帝(黑帝),主管水利之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北帝庙门的两根石质门柱上,刻有“圣神武文古今同颂,堂皇冠冕庙宇重新”的对联,庙门上书“圣堂古庙”四个大字,由当时南海著名书法家陈龙辉题,而两个青石门柱则由小字写着“河南任严鎏、任延坚敬奉”的字样。
北帝庙檐口的花檐板以及三个殿堂高脊上的桁樑木方,多用坤甸木制作,经历百年而不腐坏,雕刻精致。庙堂高脊上则以陶塑、灰塑制成“二龙戏珠”、“六国封相”等形象。正门墙壁上水磨青砖夹铜线的建筑工艺,水磨青砖以色青,质坚而著名,是当时比较上乘的建筑材料,以一指宽、2毫米左右厚度的铜片镶嵌其中,使得北帝庙的正门墙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