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深山寻蜂人 每年寻获上千斤蜂蛹

35岁的职业寻蜂人吴文星来自广西,茫茫大山中,处处都有他寻觅野蜂的踪迹。

来自广西江底乡的吴文星是一个寻蜂人,茫茫大山中,处处都有他寻觅野蜂的踪迹。每年七月到十一月,是他最忙碌的时间,在这几个月里,他可以找到上百斤的蜂蛹。寻蜂,也成了他重要经济来源。(图/文 桂林晚报 游拥军)

江底乡位于广西桂林市的东北部,与广西的兴安县、灵川县、资源县和湖南的城步四县毗邻,处于两省五县八乡交界之地,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6%,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乡,也正是这葱郁茂密的树林,成了野蜂们的天堂。

一些树木被烈日暴晒后,流出了浓浓的树浆。这正是野蜂巢的主要原料,野蜂们正欢快地吸吮着树浆,不时翩翩起舞。

清晨,吴文星早早起了床,喝下妻子打好的油茶后,再把几个红薯放进口袋里,绑上柴刀便出了门。当天,他准备和村里同是寻蜂人的夏玉军到深山里寻蜂。因为寻蜂有一定的危险,现在像他这样的寻蜂人已不多。

马蜂具有捕食性,寻蜂前要做好诱饵。在田间抓了几只蚂蚱穿在削尖了的竹枝上,吴文星开始进山寻蜂。


进山途中,吴文星砍下了一段一年多竹龄的楠竹并扛上,这里面有他之后需要使用的工具。寻蜂的前期准备工作要一丝不苟,这样寻蜂才能事半功倍。

跋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吴文星在几株野茶树间发现了工蜂。他缓缓靠近马蜂,将穿了蚂蚱的竹枝慢慢伸到了马蜂前。

马蜂们发现天降“美味”,警惕地试探几番后,终于忍受不了爬在蚂蚱上大快朵颐,甚至准备带回去当喂育幼蜂的食物。

见工蜂“上饵”后,吴文星拿出竹子,小心地划开,把竹子内部依附的竹衣揭下来收好。

寻蜂工作往往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人放哨观察蜂的去向,一人在蜂上做标记。吴文星把串有蚂蚱的竹枝交给夏玉军,自己则赶紧找一处山脊的制高点“放哨”。


待工蜂啃下一块“美味”带回蜂巢后,夏玉军把竹枝插在泥地里,等候回家“报信”的工蜂第二次光临。趁着工蜂“忘我工作”时,他把系着竹膜标志的麻丝结成活套,小心翼翼地套进蜂腰。这个步骤是最危险的,如果不幸遇上的是成年马蜂,随时有可能被蜇。39岁的夏玉军已“寻蜂”多年,在这个环节上很少失手。

被做好标记的工蜂嚼下了一块食物,兴高采烈地冲向蓝天,在山谷回旋,要把“果实”带回蜂巢。

爬到树上的吴文星“放哨”已久,用眼光全力搜索目标,观察马蜂落下的位置。夏玉军完成“套标志”后也与放哨的吴文星汇合,沟通好工蜂落下的大致位置后,两人经过反复“定位”,加上实地勘察,野蜂的老巢逐渐暴露出来。

在得知蜂窝位置后还得考虑如摘取难易度等风险因素。在一处峭壁旁的大树上,吴文星和夏玉军发现了其中一个蜂窝。但因为树高崖陡,两人放弃了,而后决定转移目标,把藏在杉树林和竹林中的另外一个摘下来。

由于马蜂习性是白天活动,外出的工蜂们夜晚才陆续返巢,所以摘除蜂窝也都一般选择在夜晚或黄昏进行。夜幕降临,两人收拾了一些竹枝做成一个火把,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就进了树林摘蜂窝。等到天色完全变黑,吴文星才缓缓爬上树木接近蜂窝。


在接近蜂巢后,吴文星点起火把,火把烧着了一些工蜂,并把其余的蜂“赶”出了蜂窝。这是摘除蜂窝常用的“火攻法”。

等到蜂窝里的蜂都飞走了,两人再用背在身后的背篓装下蜂窝,收获这个胜利的果实。回到家后,倒出战利品--满满一簸箕都是蜂蛹。

而这样的方法会不会影响野蜂的繁殖?吴文星笑笑说,“不会,每年我们从山里取走的野蜂蜂蛹多达上千斤,但也只占这些蜂群的十分之一还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专家也告诉他们,适度摘除野蜂有利于控制其繁殖速度,减少对野外作业农民的危害。寻蜂人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守护着这方水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98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人的一天:深山寻蜂人 每年寻获上千斤蜂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