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12
本报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梁绍恩
盛夏的平林村敢烟屯,植被丰盈,田园似锦。
这里是巴马著名的长寿老人邓诚才的故居,也是巴马长寿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邓诚才是清末时期人,寿年126岁。在邓诚才第五世孙邓高云家的一楼大堂,记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清光绪皇帝赠送给邓诚才的“惟仁者寿”匾牌,匾牌前面摆放着七八排长凳。“这些凳子是为游客准备的,来平林村的游客常光顾这里,聆听邓诚才的故事。”邓高云说。
邓诚才第六世孙邓勇康积极传承、挖掘仁德长寿文化,开发建设“仁寿文化源景区”,带动敢烟屯“仁寿乡舍民宿”,形成涵盖休闲度假、餐饮美食、绿色农业、休闲度假、共享民宿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体,让全屯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7月26日晌午,在李美暖农家旅馆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操外地口音的顾客到小卖部来买东西。“我们老两口在家打理7间客房、小卖部和餐饮店,每月收入6000元以上。”李美暖说。谈到现在稳定的生活,她和丈夫邓红云都很满意。
邓红云夫妇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村民,和其他村民一样,曾经为了摆脱贫困四处奔波,在广东各地打工10多年。“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大部分都花掉了,更多的是为他乡发展作贡献,便想着要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邓红云说。
2016年,邓红云回乡,用自家的新楼房开办农家旅馆,日子越过越好。和邓红云一样,敢烟屯50户农户家家开办了农家旅馆、农家乐等实体。与敢烟屯距离两公里的达西屯,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引来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在这里兴建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小镇。2016年,项目一期工程——巴马赐福湖君澜国际酒店建成,达西屯村民李福乐和妻子被安排到酒店工作,成为企业员工。
“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不低,我们夫妻俩每个月到手工资差不多有4500元。”李福乐高兴地说。他告诉记者,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小镇二期工程征地一次性给他家赔偿了156万元的征地款,每年还发放耕地补偿金。
“虽受疫情影响,但今年以来,平林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民宿入住率达到30%左右。”驻平林村第一书记颜勇祥说。旅游业蓬勃发展,让村民有了各种新的身份:大企业员工、房东、景区讲解员等等,“旅游饭”越吃越香。
如今,平林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目前的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记者手记
善用文化软资源
在敢烟屯采访,记者从相关史料看到:清朝以前,巴马盘阳河北岸隶属水定土司管辖,光绪戊戌年仲冬月钦命广西提督府给今巴马那桃乡平林村耆民邓诚才赠送寿匾一方,并题贺词“惟仁者寿”。意在赞许邓诚才为民、为朝忠诚,一生善良、仁慈,早年时英勇善战,后来返乡建设地方,以仁为事,且长寿。
巴马围绕仁寿文化这个核心,有机融入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制定了《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仁寿文化源景区”,创办“仁寿乡舍民宿”,一炮打响,激活沉睡的人文旅游资源,推动了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短短几年间,把一个重点贫困村打造成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0元的小康示范村,先后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平林村的发展经验,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很有借鉴意义。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