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气象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全国气象部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以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网推出系列报道,以展现气象部门在服务各行各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新成就。
一条彩虹天气预报,带活一方旅游发展。这个夏季,“客房爆满”让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吐格勒勤村的民宿老板闫新兵喜不自禁,他的民宿每天接待游客络绎不绝,收入可观。
一份气候品质评价,推动多地“美丽经济”。气候资源赋能旅游产业,让贵州六盘水、陕西商洛、重庆石柱等多地成为游客青睐的避暑康养胜地。
2020年,全国193个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地区,年旅游人数较创建前平均增长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
据2020年全国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年度报告显示,2018至2019年,气象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占4.31%,效益达2467.51亿元。
从“0到1”的突破——
追逐彩虹 预报“高颜值”天气
5月31日17时11分,新疆伊犁州昭苏县中央湿地公园上空乌云翻滚,一阵疾风骤雨过后,两道彩虹出现在草原之上。
“彩虹在昭苏县时常可以看到,是昭苏县的旅游名片,彩虹预报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来说,是锦上添花。”新疆伊犁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贺娇龙高兴地说道,如今,依托“彩虹”元素打造的彩虹大道、彩虹小镇、彩虹桥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彩虹也已深深地融入当地全域旅游发展中。2019年,昭苏县游客接待量达367.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25%。
“雨后90%都是双彩虹,如果有预报,能避开下雨时段,大大提升游客体验感。”贺娇龙介绍道,奔着这个念头,2017年,昭苏县气象局在全县设置了21处虹霓观测点。2018年,县气象局与旅游、林业、畜牧、自然资源等部门实现联动,全国首个彩虹数据库应运而生。2019年7月5日,彩虹概率预报正式发布,一经亮相便受到游客欢迎。
天气是奇妙的“加工厂”,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气象景观,为旅游业创造了更多价值。而气象景观预报,让游客少了许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遗憾,日益成为游客安排行程的关键参考。
从黄山云海、吉林雾凇预报,到秦皇岛的日出观赏指数预报,越来越多的气象景观预报一经推出便受到游客青睐。气象景观预报从破土萌芽到枝叶繁茂,背后是以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强化气象硬实力的孜孜追求。
让风景变“钱景”——
深挖气候禀赋 发展“美丽经济”
气候造就品质,品质成就品牌。气候品质评估加持之下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认可,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在浙江,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覆盖15种经济作物,200万件农产品获标识,附加值平均提高10%。
浙江安吉白茶就被纳入其中。从2012年安吉白茶首次贴上气候品质“优”的标签,到气候品质综合评价覆盖白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如今,端起“旅游碗”的安吉百姓也卖起了特色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发建设天然氧吧、气象公园。2020年,“中国天然氧吧”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全国193个被授予称号的地区,年旅游人数较创建前平均增长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首批国家气象公园安徽黄山、重庆三峡、浙江丽水,在2019年启动试点建设。
“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的创建,在实现气候资源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转化的同时,令一批批生态“金字招牌”落地生根,带动了体育、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游人畅享“森呼吸”。
全国首个被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陕西省商洛市,在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签约康养项目19个,引资40亿元。
绿色发展,“风光”无限,绿水青山已成为金山银山。气象红利,正在成为万千乡村百姓逐梦小康的“美丽路径”。
守望旅途平安——
升级智慧防线 提高服务“温度”
在海口逛骑楼、在琼海游田园、在万宁玩冲浪、在陵水看海豚、在三亚吃海鲜……5月20日,游客李女士在朋友圈分享着自己的旅游心得,并称赞道,这次“深度游”得益于“海南气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支持。
2018年,中国气象局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要加强天气旅游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推动景区安全管理。3年来,两部门强化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联防责任制,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旅游风险提示,加强旅游相关气象灾害风险知识、避灾自救技能科学普及。
游客有更高的安全感,来自于一系列气象服务举措的落地见效。
4月22日至30日,河南省济源市等重点旅游城市10余个国家3A级以上景区,接受雷电防御安全“体检”;5月2日,华山景区发布公告,受大风天气影响,西线西峰索道暂停运行;5月25日,贵州省德江县洋山河峡谷景区游客在一堂气象科普讲座“加餐”中,掌握了手机获取雷达数据的方法及大风、雷电、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措施……
从“手动点单”到“智慧感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崭露头角,为公众旅游出行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
浙江推出了涵盖公路、内河、海上的气象安全导航服务,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提醒信息;江苏打造了集智能观测、预报、服务一体的“智慧交通气象”,构建交互式服务网络;北京公众可通过“休闲天气”快捷查询景点天气预报和实况,实现特色休闲指数私人订制;福建“知天气”移动智慧气象服务App,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向智能生产、双向互动、集约化转变……
纵览全国,气象元素已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护航游客安全。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气象服务走进大众视野,构筑着生态安全、旅游安全的气象保障体系。在“旅游 气象”融合创新发展的浪潮中,气象赋能的生态旅游将越来越红火,更多的绿水青山将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