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老党员都用自己的方式献礼建党百年。在海宁丁桥,有一位52年党龄的老党员,完成了20万字的《新仓非遗》,留下了新仓村的历史,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周景良:完成20万字的《新仓非遗》
↓↓↓
去年6月,炎热的夏天,海宁丁桥镇新仓村6位老同志聚在一起,开始了一段收集“非遗”之旅。一年后的现在,这册20万字的《新仓非遗》已经基本完成,等待出版。
这六位老同志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八十多岁,最小的也有七十出头。为首的老同志名叫周景良,今年76岁,是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这已经是他编纂的第五本有关海宁地方的志书了,此前,他花了16年时间相继编纂了《袁花镇志》、《花溪非遗》、《尖山新区(黄湾镇)志》和《海宁审判志》。
近日,记者见到了周景良。他神采奕奕,思路清晰灵活,熟练地操作着智能手机使用着微信。“这本《新仓非遗》主要分为六个篇章,分为历史名人、名门大户、地名故事、民俗风情、故事与传说和民间游艺。”周景良迫不及待向记者介绍。
周景良是老新仓村人,这几年更是因为编纂志书需要,四处走访听闻,对新仓的一切都愈发了解。新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如今还留存着陈氏祖坟、牌楼和马鞍石等等。
“怕以后就没人知道这些了,丢掉十分可惜。”周景良说起编写《新仓非遗》的初衷,“我也有时间,还想为我的家乡做点贡献。”就这样,他把想法和村里几位爱好写点东西的老同志一说,大家纷纷响应。
由于其他几位老同志不会使用电脑,周景良承担下了写作任务。“他们负责收集,有几位老同志还能用笔写下来给我,有几个年纪大的就只能口述了。”
即使周景良有过编纂志书的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但要尽可能确保内容真实、详尽,还得四方寻找资料。图书馆、古籍室、档案馆,他跑了不知道多少次。除了查阅资料,周景良还常常去村里走访,去往新仓的公交车成为他最熟悉的交通工具。
写作也是天天进行,从未间断过。家里施展不开,车库成为他写作的小天地。他常常泡上一壶茶,伏在电脑前开始写作,入神时候便忘了吃饭、喝水。“常常泡一壶茶下去,拿上来就是一壶冷茶,一口没喝。”周景良笑着说,“没办法,一写起来就忘记时间了。”其实,周景良身体也不大好,有高血压、糖尿病,但他说,这是爱好,不写感觉不行。周景良不会打字,依靠手写板输入电脑,这几年,家里用坏了七八块手写板。
这样笔耕不辍有时也会让家人担心。有一次,深夜两三点,他忽然想到一个内容,怕天亮后起来忘记,就爬起来开始写作,为此,老伴埋怨了他很久。 “其实,家人看我这么喜欢,一直没有反对过我。”周景良说,“不过,现在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
如今,《新仓非遗》已经圆满结束,但周景良并不打算就此停笔。下一步的计划,是就曾编纂的《袁花镇志》做一些完善,“把历史记录下来,也是为建党百年献一份力。”周景良笑呵呵地说。
蓝媒联盟·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汤梦丹 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