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庙,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和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十个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现存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进入显通寺需要另购10元的门票。
和其他寺院山门就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不同,进了大显通寺的山门要左拐,走一条100米左右的通道才到寺院。
在中轴线上,七重殿宇布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三大主殿。
观音殿为清代建筑,五开间面阔的单檐硬山顶,设有前廊。门上方挂着乾隆御笔“霞表天城” 匾额。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设在这里,这里又被称为水陆殿。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单檐歇山顶系木结构建筑,后置重檐抱厦。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尊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方文殊为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木结构建筑的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大殿明七暗三、重檐九脊顶,巍峨壮观、高大肃穆,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五台山的重大佛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除了这三大殿显通寺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是无量殿。
无量殿又称无梁殿,是重檐歇山顶砖结构的明代万历年间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外观为七间两层楼房,殿内是三间穹隆顶砖窑。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砖窑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一块块青砖垒砌,向上逐渐收缩,建造技艺精湛。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无量殿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外观七个券门上各嵌匾额,自东往西分别是:他化自在、夜摩天宫、普光明殿、法菩提场、忉利天宫、兜率天宫、逝多园林,这是佛陀分九次宣讲《华严经》的七个地点,故殿宇亦称“七处九会殿”。
铜殿用铜10万斤铸成的。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现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
显通寺的钟楼不在中轴线的前端左右而是在山门的右边,这是因为塔院寺以前是显通寺的下院,后来塔院寺分了出去,显通寺不能按原来的南门出入,改为东门进出,钟楼就变成在如今这个不在中轴线位置了。钟楼的底座为石门洞,像古城墙一般浑厚坚固,在钟鼓楼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到罗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