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美学者:西方不应以自己的历史经验理解中国崛起

中国日报网10月28日电 美国彭博社10月27日刊发亚洲问题专家迈克尔·舒曼的专栏文章称,中国的复兴进程不可阻挡,西方以自己的历史经验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以此制定对华强硬路线,真的是“错了”。

【中国那些事儿】美学者:西方不应以自己的历史经验理解中国崛起

文章说,西方以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中国的历史经验)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这真的是“错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和西方国家谈论和思考中国的方式是错误的,导致其制定的政策,与塑造当今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角色的深刻历史不相匹配。

关键是要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国家,并把中国崛起放在其历史背景下,而不是我们西方的历史背景下。

文章说,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问题从高中就开始了。我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基本是在这些国家遇到美国的叙事时才开始的。

中国偶尔会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美国碰巧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遇到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腐败,军事无能,经济落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穷困和衰败的地方。

这扭曲了我们今天描述和讨论中国的方式。我们称其为“新兴市场”。但换个角度看,在过去的2000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到19世纪。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会被他们所见到的财富所震撼。16世纪初,当第一批葡萄牙航海家抵达广州时,他们看到像船帆一样大的丝绸都惊呆了。“这个国家如此富有,”当时的葡萄牙人这样写道,“丝绸供应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把金箔和丝绸浪费在旗子上,而我们只能用廉价的颜色和粗布。”

文章说,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而是回归常态。中国在现代制造业和贸易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同样重要。我们抱怨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厂,并为塔吉特百货有多少商品是“中国制造”而烦恼。不过,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出口国,能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生产优质商品。丝绸和瓷器都是中国的发明,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消费品,就像现在的iPhone一样。在1498年达伽马来到印度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中跳动的心脏,贸易联系从中国南部延伸到东南亚和印度洋,再到波斯湾和红海。

中国历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经历了衰落、混乱和侵略之后,中国能够重建自己,成为一个大国。因而,描述这个国家在21世纪的崛起,一个更好的词汇是“修复”。

把现代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看作是一种复兴,会让我们改变与之抗衡的方式。西方人总说如何让中国融入我们创建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但中国永远不会满足于仅仅充当西方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处于自己的世界秩序的中心,这种秩序建立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外交关系之上,并受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支配,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作者总结说,应对中国复兴的第一步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很有可能将成为一个全球超级大国。认为美国能够“阻止”中国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压制中国”的方法只会产生冲突,而不会产生切实的结果。同样,强迫中国按照我们的规则“行事”的努力,也几乎同样没有希望。

(编辑:齐磊 刘世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82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那些事儿】美学者:西方不应以自己的历史经验理解中国崛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