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苗寨坐落在雷公山山脉南麓,平均海拔1080.4米,位于台江县东南面26公里,距方召乡政府驻村14公里,距320国道和沪昆高速公路均为26公里,共488户1880人,均为苗族。
村寨地处两山夹溪的山洼间,四周绿树成荫,溪流淙淙,远山如黛、近峰青幽,吊脚木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辖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植被完好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反排苗寨历史渊源DISCOVERY
反排苗语音译“方白”,意为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苗族村寨。反排建寨史无文字记载,据苗族巫师和苗族古歌的传唱,大约在公元1500年前,首先来到反排居住的是耶古王子夫妻。
他们在此地开山辟地,生下十二个儿子,六个往东迁,五个往西迁,一个留在反排,最终演变为台江的9个苗族支系。反排历史上有位祖先叫囊向,威望极高,成为周边村寨的自然民族领袖,被后人尊称为南向王(囊向),现其住地遗址仍存。
反排村经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苗族文化底蕴深厚,苗族风情古朴浓郁,民族歌舞独具特色,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推崇备至。这里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声乐有飞歌中调、情歌调、酒歌调等,反排多声部情歌特别出名;器乐有木鼓、芦笙、芒筒、木叶等。
舞蹈有木鼓舞、芦笙舞等。反排木鼓舞以其粗犷豪放,飘逸潇洒,反排木鼓舞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是一个古色古香的苗族古村落,至今保存和延续着古老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苗族文化在此多有体现,其中以木鼓舞最富盛名。
反排木鼓舞DISCOVERY
“反排木鼓舞”是汉语对这一传统苗族文化的称谓,苗语自称“方白牛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是鼓社,一个盟之意,“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是跳,“著牛方白”,即为跳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由五个章节组成,五个章节有:“牛高抖”、“牛扎厦”、“高抖大”、“扎厦耨”、“厦地福”,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主要是反映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创造美好家园。
由于它与苗族祭祖紧密联系,通过它每个章节的鼓点、动作、韵律,均可以看到苗族社会的起始,苗族祖先迁徙过程中的艰难跋涉、守山打猎、开辟田土、创建家园的踪迹。它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最显著的文化形态的纽带。
反排木鼓舞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
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凡苗族聚居区,大都有跳木鼓舞的习俗,位居苗疆腹地的台江反排苗族木鼓舞,在众多苗族木鼓舞中,最为独特,最具代表性,无论在历史文化内涵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反排木鼓舞是国家级杰出代表作。
1990年,反排木鼓舞并在北京中南海亚运会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赞赏,并亲自接见队伍,从此队伍精彩表演之后,走出国门,誉满中外。被中外游客称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