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西湖的山水间 都锦生和他的丝织风景画

活在西湖的山水间 都锦生和他的丝织风景画
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表现西湖景观的丝织风景画美术样本,从左到右依次为“西泠桥畔”“云栖竹荫”“雷峰夕照”“平湖秋月”。图片选自《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美术样本》
活在西湖的山水间 都锦生和他的丝织风景画
都锦生先生旧照图片 选自《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美术样本》

都锦生(1897-1943)是杭州人中的佼佼者,他创立了都锦生丝织画,开办了杭州都锦生丝织厂,为杭州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与此同时,都锦生又是杭州人中的不幸者,他为创业殚精竭虑、历尽坎坷,虽然在西湖边树起一面“技术加艺术”的大旗,可他的雄心壮志却因战乱如烟云般消散。都锦生带着无限的遗憾英年早逝,与生他养他的西湖不舍作别。

都锦生出生在杭州近郊茅家埠一个并不贫穷的家庭。回忆都锦生的成长经历,让人不禁想起“生不逢时”四个字,他一生顺风顺水的时候少,艰难困苦的时候多。

都锦生的父亲担任过小军官,据说家里有十八亩地,这在西湖边的农村里应该不算贫穷的了。都锦生青年时代的生活安定而富足,不仅能读书,还有时间到西湖游玩,他的内弟宋永基先生曾回忆:“都锦生的青年时代,喜欢游山玩水,爱好自然风光,或垂钓于湖畔,或狩猎于山间,或泛舟于湖上。美丽的西湖景色,使他百看不厌,百游不畅。”

杭州人生性务实勤劳。都锦生不好高骛远,也不追求飞黄腾达,他喜欢自己的家乡杭州,喜欢西湖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锦生反复欣赏西湖的风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偏好和文化见解。

后来,都锦生到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学习,并于1919年顺利毕业。毕业后,他留校担任乙种工业(艺徒班)教习,讲授丝绸织造工艺等课程。

毕竟是西湖边长大的孩子,都锦生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创新,继而开始思考能不能运用丝绸织造工艺来表现西湖的风景?如果将西湖的风景制成一幅幅丝织风景画,让人们永久保存和欣赏,这将是一个新亮点。有了新思路,会绘画、懂机械的都锦生开始试验,宋永基先生曾说:“用丝织成绸缎和织成风景、人物,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在第一步画意匠图时,就遇到了困难。照绸缎的画法,根本不能表达风景的特点,他改用点子的办法,仍然达不到要求。虽然失败,他还是以‘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鞭策自己,继续刻苦钻研,他信心十足地仔细考虑和研究,根据风景的特点,改变了画法:用八枚缎的点子,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子里,以不同类型的点子来表达风景的层次、远近、阴面和阳面。这样反复试画和研究改进,经过大约六个月的努力,终于画成了样子较为正确的意匠图。”画成正确的意匠图,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不少技术难关需要攻克,都锦生开始轧制花版,经多次试制,终于获得成功。

都锦生想起小时候在“九溪十八涧”见到的风光,那里有山、有树、有飞云、有流水,他产生了创作冲动,进而织出第一幅表现“九溪十八涧”的丝织风景画。虽然这幅丝织风景画的画幅不大(只有5英寸×7英寸),却是都锦生走出的一大步,无论是在都锦生的人生轨迹里,还是在都锦生丝织厂的厂史里,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当都锦生拿着这幅丝织风景画回到家,家人都围着观看,异常兴奋。都锦生的父亲知道,这样的丝织风景画是有市场前景的,但以家里现在的经济条件,无法投入资金帮助儿子创业;都锦生自己也没有资本创业,甚至连申请抵押贷款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有家人的支持,已让他倍感温暖。

下一步该怎么办?是浅尝辄止还是勇往直前?这小小的丝织风景画寄托了都锦生大大的梦想,都锦生开启了他筚路蓝缕的创业征途,走上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生产、从国内到国际的道路。

都锦生白手起家,向亲戚借款五百元,用这笔钱购买了一台手拉机,聘请了一位手拉机师傅林传莲,他自己还画好五幅“西湖十景”的意匠图,备好相应的花版。一切准备就绪——1922年5月15日,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正式成立!这天,都锦生在自己家门口挂出“都锦生丝织厂”的牌子,还亲自上手先织几梭,以示吉祥的开始。

这一年,都锦生二十五岁。

都锦生拿着都锦生丝织厂生产的样品,从茅家埠乘船到平湖秋月等旅游景点,亲自为游人讲解丝织风景画的独特之处。这些样式新颖、工艺精湛的丝织风景画在西湖边刚一出现,立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经常有游客驻足围观。不少游客在听完都锦生的讲解后,会购买几张描绘西湖景观的丝织风景画作为旅游纪念。

后来,都锦生和夫人晚上与聘请的师傅一起做设计、搞攻关,白天就外出推销。销量日渐增长,都锦生干脆结束游商生涯,在孤山的中山公园里租下一个售货亭子,专售丝织风景画。一年后,都锦生又在杭州的商业中心湖滨花市路开设了都锦生丝织厂门市部。业务扩大了,都锦生的资金链越发紧张,可资小业薄的他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只好通过熟人向一个钱庄借贷三百元,在自己家边上盖了一座小厂房。业务做得有模有样,都锦生开始着手拓展业务渠道,他到上海找先施、永安等大公司寻求合作,希望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风景画能够进入这些大公司销售。

然而,上海大公司的门不好进,即便进去了,脸色也不好看。都锦生硬着头皮赔笑,这些大公司的老板连正眼都没瞧他一下,对这个杭州来的“乡下人”说:“我们主要做国外生意,乡下的生意不做的。”只有永安公司的接待人员觉得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风景画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但即便知道这种产品有市场、有价值,也表现得十分矜持,不肯马上答应:“如果你们厂生产的丝织风景画能够在规格、花色品种上有所增加,愿意代为推销。”都锦生的上海之行并不理想,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希望。于是,他又去福州的几家公司推销,也吃了闭门羹。

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信誉,他们不会说一套做一套——推销时天花乱坠、交货时以次充好;不讲信誉的企业是做不大的,也是做不好的。都锦生在创业过程中既勤奋又诚恳,他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以及他的自信,深深感染着客户,但凡是他做出的承诺,一定会兑现。上海永安公司答应过他,只要丝织风景画在规格、花色品种上有所增加,就与他展开合作。第二年,都锦生如期达成约定,当他拿着样品再次走进永安公司,接待人员顿时对他刮目相看——仅仅一年,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风景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安公司遂同意代为推销。

虽然与永安公司的业务量不算大,但都锦生打开了上海的市场,毕竟上海是沿海开放城市,对文化的鉴赏力与杭州不同。等到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风景画在永安公司占据一席之地,都锦生在上海开设了主营批发业务的门市部,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

打开上海的销路后,位于茅家埠的小厂房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了,都锦生决定贷款以扩大再生产,用新购进的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两千元。他在杭州艮山门购下十几亩地,建造了一座木结构厂房,可同时容纳一百台手拉机;他还在厂房边加盖三间精巧的房子,并配建竹园、池塘,环境优雅,作为都锦生丝织厂的研发场所。这是都锦生高人一筹的地方:虽然都锦生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但他深知艺术的力量,所以在新建厂房的同时不忘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安静、自在的研发环境。新建的厂房正式投产后,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风景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没过多久还被送到美国的费城参加展览,荣获金质奖章。

都锦生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两次赴日本学习考察,了解日本先进的丝织技术,回国后相继建设第二、第三工厂,并在全国各地创办都锦生丝织风景画营业所,助推其事业进入全盛时期。1932年,都锦生丝织厂入选《中国国货工厂史略》,在介绍都锦生丝织厂的文字中,可见都锦生踌躇满志,为实业救国而殚精竭虑。

就在都锦生风华正茂、志满意得之时,时局发生急剧变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直接影响了都锦生丝织厂的发展。在都锦生的影响下,都锦生丝织厂职工的爱国热情迅速高涨——东北三省沦陷后,都锦生义愤填膺,和职工一起在丝织厂外墙上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愿作刀下鬼,勿做亡国奴”等大幅爱国标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立即宣布都锦生丝织厂停产,只留下几个职工保护厂房和设备。为保留业务渠道,他到上海的租界租房进行小规模生产,从而满足部分客户的需要。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出于都锦生的业界声誉和社会影响,日寇四处寻找他,要他担任伪杭州市政府的科长,都锦生辗转得知此事,马上决定到杭州的“三天竺”暂避;当他发现伪杭州市政府的组成人员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后,气愤至极,立刻带家人去往上海,避而远之。日寇见都锦生不肯“合作”,随即采取报复行动,将都锦生的家洗劫一空,连都锦生的汽车也被掠走。与此同时,日寇还炸毁了都锦生在艮山门的工厂,据说工厂烧了一天一夜!

此后,都锦生内外交困、心情忧愤,于1943年3月下旬突发脑溢血,昏倒在卫生间里。虽经抢救,他还是在5月26日下午逝世,年仅四十六岁!在时代的风雨中,一代有文化的浙商巨子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

虽然都锦生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他留下的思想和技术,开创了杭州丝绸文化的一个新纪元。

有西湖,就有都锦生。都锦生是一个永远活在西湖山水间的杭州人。

2022年是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成立一百年,谨以此文纪念都锦生先生。相信再过两百年、三百年,杭州人依然会记得他。

(原标题:活在西湖的山水间 都锦生和他的丝织风景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钟桂松

流程编辑:u011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79 字。

转载请注明: 活在西湖的山水间 都锦生和他的丝织风景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