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而传统民居更是东方美学与智慧的集大成者。虎年新春之际,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部特别策划推出全媒体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成为该中心在纪实题材上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
此纪录片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守、责任和情怀。
从2月1日起,该纪录片在东方卫视海外版开播,并从2月7日起登陆美国纽约市63.4数字频道和Spectrum73有线频道,还将于2月15日抵达日本,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在日本落地的首映式,有望在日本的本地频道播出。
在SMG新媒体外宣矩阵上,《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已经收获了非常多的正向评价,不少海外网友的热评充分展示出感受文化之美不受国籍限制:“这么美的纪录片,你们是不是可以多上载些?”“非常好的讲述者,非常好的徽州人,非常好的摄影,非常好的故事!喜欢!”“(石库门)社区和睦的气质及其整个环境固有的美,令人钦佩!”
其实,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近一年来在纪实领域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不少进展和突破。比如系列纪录片《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对视》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作为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转型的先头部队,深度报道部始终秉承“先网后台”的制作理念和实际操作路径,并以制作短视频为主要特色。近两年,在融媒体中心大部队已基本转型、先头部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的考量下,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把目光投向了纪录片。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即是其在纪实领域的又一力作。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黄铮说:“记录时代、凝聚共识是新闻记者的天然职责和光荣使命。正是有了之前在媒体融合方面的经验积累,这支团队能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当今受众需求,可以用更为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和用户在产品中实现对话与沟通。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在纪录片领域努力耕耘,题材主要是文化及社会领域。”
各美其美:多角度呈现华夏大地民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的华夏大地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其不仅传递出中华美学精神,更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制片人、总导演朱世一看来,分集内容的选取是创作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既要考虑地域属性,又要兼顾建筑样态、保存现状、文化关联,最关键还要结合建筑里的‘人’——中国民居的烟火生活、绵绵亲情,这才是它的灵魂。”
为此,主创团队辗转各大图书馆,在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民居的案例和资料之后,又进行了长期的撒网式踩点。整理完一手的信息后,团队还要与相关专家展开深入探讨,并在团队内部进行多轮次的研究,最终才确定好分集内容。随后,团队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寻访了祖国各地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从多角度呈现华夏大地民居的美学价值,带领受众领略不同风格民居的别样魅力。
从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河南地坑院、承载着梦想与邻里温情的上海石库门、传承千年的云南傣家吊脚楼,到贵州黔东南的苗寨、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福建土楼、风景如水墨丹青的皖南古民居村落,再到以川文化为底蕴的“船型古镇”罗城古镇、西南边陲的“侨文化珍珠”腾冲和顺侨乡、兼具中国南北建筑精华的山西晋商大院等,透过一次次详实而又全面的“微记录”,受众在每集13分钟左右的短片内感受到不同民居所特有的美学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不少传统民居是首次被媒体报道关注。聚焦黟县碧山村的启泰堂,该片不仅介绍了当地村民保护祖先留下的历史遗存,将古祠堂改造成碧山书局的故事,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很好地介绍了徽州古民居的特色,并挖掘出“四水归堂”等徽派建筑细节,在有限的时长里从不同角度塑造了徽州古民居的“前世”与“今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真真正正地是用影像“唤醒沉睡的历史”,为那些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民居留下生动的“影像志”,并给予受众满满的沉浸式体验。
人美其美:叙述传统民居与人的生动故事
中国传统民居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里面有舍,有不舍;有离,也有归;有近乎固执的坚守,也有创造性的变化;有让人为之叹息的破败,更有在年轻一代努力下,带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老宅“新生”。
图片
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并不止于建筑的物质性层面,也没有流于表面、静态地展示民居的建筑之美,而是深刻地挖掘民居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联度,重视建筑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和本土烟火气,把“民”和“居”紧密结合起来,将人置于民居的中心,生动呈现建筑与人共生、共融的故事。
在案例的选取、故事的挖掘上,团队力求让镜头对准年轻一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蓬勃奔涌的年代,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乡村、老宅,日渐凋零。因此在创作中最突出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寻找到这些民居、建筑与当下生活,特别是与当下年轻人的关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部主任、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创作团队负责人李振宇表示。
比如在上海石库门、云南傣家吊脚楼、贵州黔东南的苗寨、苏州的园林生活、山西晋商大院等传统民居的故事中,该片表达出年轻人的梦想、传承,甚至是困惑。该纪录片将建筑的“刚”和人情的“柔”结合起来,在古朴包容的砖瓦前重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知来处,明前路。
具体来看,分集《地坑院》围绕高桃梅民宿的经营引出“老居民”与地坑院关系的变化,并由此强化社会文化发展与老民居保护问题的思考;分集《和顺古城》围绕李奶奶和古城建筑之间的故事,关注传统民居在建设、传承、保护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脉络,以及在时代变迁下古镇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等诸多内容,深刻地阐释出民居与居民背后的人文故事;分集《上海石库门》选择了上海的“丰裕里”和“步高里”这两个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居住群,从东西方建筑的融合切入,描述了石库门的历史、结构、功能、居住特点等,凸显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兼收并蓄的精神。
这个时代,有人走出大山,扎根都市,面对人潮汹涌;也有人舍弃繁华,重归故土,成为家族的脊梁。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的主要魅力也正在于这“复杂性”。它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感慨反复,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在这些老宅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及与老宅相关的那些人内心的变化。每个房子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选择都是一个故事。
美美与共:精雕细琢打造纪录片精品
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以纯4K超高清的画质进行精心打造,视觉出彩、画面精美,极大地优化了受众的视觉体验。从双机位带灯拍摄到优质剪辑以及后期包装,加上前后方联动的内容把控,该片始终保持着高标准的品质追求。
自立项以来,创作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重困难,仅花费了3个月时间便高效完成原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10集创制任务。虽然他们日常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深度新闻报道,不算是专职、专业的纪录片团队,但当遇到关乎“记录当下中国变迁”的好选题时,自然不愿错过。近几年,年轻的他们已经带着思考《寻路国家公园》,探索过《水下?你未见的中国》,也讲述过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故事。
同时,兼顾纪录片项目推进和深度报道的日常制作任务,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次民居纪录片项目两年多的执行期内,团队还要同步完成蹲点式的疫情报道,以及数十个关乎公众利益的深度调查。“不过我们都乐在其中:做喜欢做的事,做有价值的事,总能让人充满力量。”朱世一表示。
据了解,在该纪录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如在拍摄徽派建筑期间,安徽气温突然降至零下,晨雾蒸腾,摄制组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不畏严寒。摄制组抓紧天光拍摄,每天清晨5点多上山航拍,等待云开雾散的时刻。为加快拍摄进度,摄制组增加夜景拍摄到21点多。在拍摄福建土楼的过程中,因为采访对象年事已高状态不佳,编导反反复复拍摄了43遍才达到满意效果。受疫情影响摄制组三进四川才拍成,摄像师为拍好舞麒麟灯亲自钻进麒麟灯里扮演麒麟头拍摄主观镜头。创作团队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完整、真实地将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呈现给广大受众。
把民居化作诗,让生活成为故事。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以美之名,用建筑吟诵“诗”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用影像讲述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学价值的新故事,而这也是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最重要的题中之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转载自《广电独家》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